《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节气诗,以白描手法写尽江南清明韵味。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奠定迷蒙基调,"路上行人欲断魂"传神刻画羁旅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转向生活闲笔,"牧童遥指杏花村"以远景收束,余韵悠长。全诗语言通俗如话却意境深远,将时令特征、地理风情与人生况味熔于一炉,展现了杜牧"雄姿英发"背后的细腻诗心,成为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清明》此诗作于会昌年间(841-846),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时值牛李党争后期,诗人外放江南,诗中"雨纷纷"的湿润春景与"欲断魂"的惆怅心绪,暗含政治失意的隐喻。作品诞生于晚唐社会衰微期,其清新明快的语言下潜伏着时代阴霾,通过"杏花村"的理想化意象,完成了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反映了乱世文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普遍心态。
翻译注释
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