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唐代〕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作品简介

《战城南》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生动地描绘了雁门关城南一场抗击匈奴的激烈战斗场面,表现了唐军同仇敌忾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诗人也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全诗描写新颖,气魄宏伟。

创作背景

唐高宗时代,李治当局对突厥、高丽、百济、吐蕃等外族边境发动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汉军将士英勇顽强反击匈奴,卢照邻有感于将士们的这种精神,从而写下这首《战城南》。

翻译注释

翻译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

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

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

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地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注释

(1)紫塞:泛言边塞。崔豹《古今注》卷上:“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2)冒顿:即冒顿单于,秦末汉初匈奴的首领,此泛指敌酋。

(3)乌贪:汉西域国名,乌贪訾离国之省称。《汉书·西域传》下:“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敌人的根据地。

(4)笳喧:胡笳的弹奏声。笳:匈奴乐器,即胡笳。

(5)雁门:山名,亦关名,故址在今山西阳高县北,自古即为戍守重地。

(6)阵翼:战阵的两侧。

(7)龙城:此借指敌方的首府。

(8)雕弓:雕刻有花纹之弓,此代指携带雕弓的士兵。

(9)宛转:犹蜿蜒,队列行进曲折延伸的样子。

(10)铁骑:披挂铁甲的精锐骑兵。

(11)驿:马脚胫参有长毫之称。

(12)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参,检验。驔,一作“潭”。

(13)驻白日:用鲁阳挥戈退日典故。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挥戈使太阳退回。《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弓而挥之,日为之退三舍。”

(14)为待:为的是等待。

(15)战方酣:战斗正激烈。

全文拼音版

zhànchéngnán
jiāngjūnchūsàizàitān
jiāxuānyànménběizhènlóngchéngnán
diāogōngwǎnzhuǎntiěxiǎocāndiàn
yīngzhùbáiwéidàizhànfānghān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5—680),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风格雄健奔放,代表作《长安古意》描绘帝都繁华与人生无常,开唐代长篇歌行先河。曾任益州新都尉,后因风疾辞官,隐居太白山。晚年病痛缠身,自沉颍水而亡。诗作突破六朝余风,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共同推动唐诗革新,对盛唐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

卢照邻的诗

相关推荐

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战城南

〔两汉〕汉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

〔南北朝〕张正见

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

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余声。

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

战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南北朝〕吴均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