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

〔唐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作品简介

《捣衣》是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征妇思夫的五言律诗。此诗以"亦知戍不返"开篇,通过"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深切思念。诗中"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二句,生动刻画了思妇不辞辛劳为丈夫准备寒衣的感人场景,尾联"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对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深刻同情。

创作背景

《捣衣》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时年48岁的杜甫正经历着弃官华州、漂泊秦陇的人生低谷。安史之乱期间,大量男子被征戍边,留下无数独守空闺的妇女。杜甫通过这首描写思妇捣衣的诗作,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展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杜甫反映战争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翻译注释

翻译

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

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注释

(1)戍:防守边疆。

(2)砧:捣衣石。

(3)苦寒:指极端寒冷,严寒。

(4)塞垣:这里指边塞、北方边境地带。

全文拼音版

dǎo
zhīshùfǎnqiūzhìshìqīngzhēn
jìnhányuèkuàngjīngchángbiéxīn
níngdǎoyùnjuànsàiyuánshēn
yòngjìnguīzhōngjūntīngkōngwàiyī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捣衣篇

〔唐代〕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捣衣诗

〔南北朝〕温子昇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捣衣

〔南北朝〕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木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