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咏楚州太守田待制的歌女们的美貌如天仙,下片咏楚州太守田待制的歌女们迷人的舞姿。全词触景生情,借歌女们的形象,赞颂田待制的治绩和闲居生活,抒发苏轼对人生的感叹,语言轻快,意境高超。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是时,田待问正为楚州太守。东坡去泗州途中停留楚州,田以贵客待之。席上,对饮言欢,歌舞助兴,东坡作此词以赠小鬟歌女。
翻译注释
翻译
歌女们刚刚学会化妆,正是在妙龄芳华的年纪。歌女们的嫣然一笑,让阳城、下蔡二县的官员们着迷。请求田君莫唱人生短暂事难圆之歌。
在很薄的纱帐中,吹笙的歌女散发出轻飘的香气。月夜下,在庭院中击节跳舞的歌女们舞姿迷人。一曲唱罢,那红色的水袖垂罩着一双七寸金莲。
注释
(1)画鸦:指妇女在额上涂鸦黄。
(2)阳城下蔡困嫣然:意谓阳城、下蔡的人都被美人的嫣然笑容所迷惑。阳城、下蔡:战国时楚国的两个县名。困:迷惑。嫣然:娇媚的笑态。
(3)凭:请求。
(4)短因缘:意谓人生苦短。
(5)雾帐:很薄的纱帐子如雾朦胧,故名雾帐。
(6)嫋嫋:轻飘缭绕的样子。
(7)霜庭:日月光照下的庭院。
(8)按舞:击节跳舞。
(9)月娟娟:月光照耀着歌女柔美的姿态。
(10)双缠:古时陋习,女子用布帛缠住双脚,以为脚缠得越小越美,美其名曰“七寸金莲”。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春日即事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浣溪沙·钿匣菱花锦带垂
钿匣菱花锦带垂,静临兰槛卸头时,约鬟低珥算归期。
茂苑草青湘渚阔,梦余空有漏依依,二年终日损芳菲。
浣溪沙·路转峰回出画堂
路转峰回出画堂,一山枫叶被残阳。看来浑未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浣溪沙·寂寞流苏冷绣茵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