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八

〔唐代〕杜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注释

(1)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2)雄剑:古宝剑有雌雄,这里只是取其字面。

(3)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

(4)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5)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

(6)辕门:即军门。

(7)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主要写有功不居的高尚风格,是第三章“大夫誓许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下章“丈夫四方志”的一个过渡。

前出塞九首·其八拼音版

qiánchūsàijiǔshǒu··
chánkòulěibǎifēngchénhūn
xióngjiàndòngjūnwèibēn
míngwángguījǐngshòuyuánmén
qiánshēnbèihánglièshènglùn

作品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八》是杜甫组诗《前出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借征夫之口讽刺唐玄宗开边战争。诗中“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写战事惨烈,而“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则直指战争的非正义性。全诗以质朴语言揭示战争残酷,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现实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八》此诗约作于天宝十载(751年),杜甫40岁,困守长安时期。时玄宗连年对吐蕃用兵(如哥舒翰攻石堡城),民生凋敝。诗中“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诘问,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暗讽杨国忠等边将邀功,与《兵车行》共同构成对开边政策的批判,是其早期政治讽喻诗的代表。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塞下曲

〔唐代〕张祜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