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唐代〕杜甫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作品简介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组诗的第三首,表达了诗人历经艰险终于抵达肃宗行在(凤翔)后的悲喜交集之情。诗中既有对个人劫后余生的感慨,更有对国家中兴的热切期盼。全诗语言凝练,感情深沉,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创作背景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逃至凤翔(肃宗临时朝廷所在地)后。诗中"太白雪"指太白山(长安西),"武功天"谓凤翔一带;"七校"指禁卫军。诗人历经"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的艰辛,终于抵达行在,授左拾遗,故诗中充满重见朝廷的喜悦和对"中兴"的期待。

翻译注释

翻译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

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

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

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注释

(1)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是脱险后的回思。凭谁报,是说如果间道时死去,也无人报信。黄生云:“起语自伤名位卑微,生死不为时所轻重,故其归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确。按韩偓《息兵》诗:“正当困辱殊轻死,已过艰危却恋主。”心情与此相似。

(2)太白雪:指行在所在地凤翔的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顶终年积雪。

(3)武功天:指陕西的武功县。

(4)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全文拼音版

xíngzàisuǒsānshǒu··sān
píngshuíbàoguīláishǐlián
yóuzhāntàibáixuěgōngtiān
yǐngjìngqiānguānxīnxiàoqián
jīnzhāohànshèxīnshùzhōngxīngniá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喜雨

〔两汉〕曹植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喜迁莺·月波疑滴

〔宋代〕史达祖

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翠眼圈花,冰丝织练,黄道宝光相直。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最无赖,是随香趁烛,曾伴狂客。

踪迹,漫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怕万一,误玉人寒夜,窗际帘隙。

喜园中茶生

〔唐代〕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喜迁莺·金门晓

〔唐代〕薛昭蕴

金门晓,玉京春,骏马骤轻尘。桦烟深处白衫新,认得化龙身。

九陌喧,千户启,满袖桂香风细。杏园欢宴曲江滨,自此占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