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以白描手法描绘夜泊江边的静谧之景。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孤寂的秋夜图,语言凝练,意境清幽,隐含诗人漂泊中的孤寂与对自然的细腻体悟。
漫成一绝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漫成一绝》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漂泊至夔州,生活暂得安定却心怀忧国之情。秋夜舟中,他观察江畔夜景,感时伤怀而作此诗。诗中静谧的物象反衬其内心孤寂,展现了乱世中诗人对安宁的渴望与羁旅愁思。
翻译注释
翻译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注释
(1)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2)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3)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4)沙头宿鹭联拳静: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沙头:沙滩边;沙洲边。拳:屈曲貌。静:一作“起”。
(5)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全文拼音版
漫成一绝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漫兴
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
遗书搜孔壁,仙路隔秦封。
流水去无尽,故人何日逢?
乡书经岁达,离恨转重重。
漫成三首·其一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漫成三首·其二
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
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
漫成三首·其三
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
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