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行》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沉痛悲怆的笔调抒发了战乱中流离失所、骨肉离散的哀伤。诗中“天边老人”是诗人的自况,“日暮临江哭”极具画面感,展现其孤苦无依的处境。后四句写陇右、巴蜀战乱频繁,家书断绝,骨肉分离,折射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动荡与百姓的深重苦难。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激烈,是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深刻体现。
天边行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天边行》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至大历年间(766-779),杜甫漂泊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时值安史之乱虽平,但吐蕃入侵陇右、巴蜀,战火不断。诗人年老多病,与故乡洛阳的亲人音信隔绝,深感绝望。诗中“九度附书”“十年骨肉无消息”等句,既写个人遭遇,亦反映乱世中百姓的普遍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悲怆感。
翻译注释
翻译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注释
(1)天边老人:诗人自谓。
(2)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3)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指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侵,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4)河源:在青海省境内。
(5)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6)洪涛滔天风拔木:写江边所见,寓情于景,含世乱之象。
(7)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8)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
(9)洛阳:故里所在。
(10)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
(11)骨肉:这里指兄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净沙·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中秋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天净沙·离愁
敲风修竹珊珊,润花小雨斑斑,有恨心情懒懒。一声长叹,临鸾不画眉山。
天马二首·其一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
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天姥岑望天台山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天育骠骑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燄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