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注释

(1)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2)悠悠:犹漫漫,遥远貌。

(3)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4)公家:犹官家。

(5)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6)亡命婴祸罗: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唐行“府兵制”,天宝末,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累父母妻子。

前出塞九首·其一拼音版

qiánchūsàijiǔshǒu··
yōuyōujiāo
gōngjiāyǒuchéngwángmìngyīnghuòluó
jūnjìngkāibiānduō
juéēntūnshēngxíng

作品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一》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盛唐边塞诗的开篇力作,以新兵视角揭露战争残酷。诗中"戚戚去故里"写离乡之悲,"悠悠赴交河"状征途遥远,"公家有程期"斥官府催逼,"亡命婴祸罗"叹进退维谷,"君已富土境"讽统治者贪欲,"开边一何多"直指政策荒谬。全诗语言质直如控诉书,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悲剧,展现了杜甫"史诗"笔法的早期形态。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一》此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杜甫40岁困守长安时。针对玄宗命鲜于仲通征南诏(死六万)、高仙芝攻大食(败于怛罗斯)等开边战争,借汉乐府旧题讽今。作品比《兵车行》更早系统批判穷兵黩武,其"开边一何多"的诘问,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确立,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塞下曲

〔唐代〕张祜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