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山凯歌五首·其二

〔明代〕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作品简介

《龛山凯歌五首》第二首诗在这组诗中最为出色。前两句写明军将士或持短剑,或握长枪,在傍晚时分将俊寇四面包围,奋不顾身,浴血拼杀,勇歼敌人。“短剑随枪”,展示武器装备,反映军队训练有素,轻装上阵。“暮”字点明时间。在夜幕的掩护下,正好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合围”,是这次战斗的特点,表明有周密部署,要全歼敌寇。“寒风吹血着人飞”,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凸显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风助军威,直杀得楼寇血肉横飞,鲜血飞溅到战士身上。“寒风”二字点明时令。靡战之时,正值隆冬,寒气凛冽,寒风刺骨,气候恶劣。“血着人飞”,以点带面,写出战斗之激烈,伤亡之众多,把敌我双方生死搏斗的场面描写得生动传神。此句表现出战士不畏严寒,不怕牺牲,英勇拼杀的昂扬气概和勇武精神。后两句用极简练的笔墨,描绘出振奋人心的图景:“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清晨,将士们凯旋时,夹道欢迎的老百姓看到的是鲜血凝成的“红冰”,一片片地冻结在战土的铁甲上,足见寒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并从侧面表现昨夜的辉煌战果。“红”,给人以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给人以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作者以具体的形象描绘,显示出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伤亡的修重,明军将士的骁勇善战。同时透露出己方也有战士流血牺牲。末句用典型细节描绘出一场激战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充分显示出作者把握事物特征的本领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在结构上,前两句写战斗,后两句写战后,以第三句的“朝”与首句的“喜”相呼应,使诗意融贯,浑然一体。全诗围绕一个“血”字,突出典型特征。鏖战之时,突出“寒风吹血”,飞溅铁衣;凯旋之际,紧扣“红冰”。无论是倭寇的“血”还是明军身上的“红冰”,都显示出抗倭将士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夺得胜利的豪情,有声有色,异常壮烈。

翻译注释

翻译

短衣随身带枪,暮夜合围,冷风夹着雪片,扑向人面。

来朝喜看骑兵,一路凯旋,寒光照着铠甲,一片红艳。

注释

(1)短剑随枪:指战士配有长短兵器。

(2)红冰:一作“冰红”,血凝结成的冰块。

(3)铁衣:铠甲。

全文拼音版

kānshānkǎishǒu··èr
duǎnjiànsuíqiāngwéihánfēngchuīxuèzherénfēi
cháoláidàoshàngkànguīpiànhóngbīnglěngtiě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八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军中当幕僚时屡出奇谋,为抗击倭寇立下战功。胡宗宪倒台入狱后,报国无门的徐渭也屡遭迫害,一度精神失常。佯狂与真狂相间,历九番自杀而未果,终因误杀后妻而入狱。出狱后益发放浪形骸。晚年卖画鬻字为生,困顿潦倒以终。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著有杂剧《四声猿》、诗文集《徐文长三集》等。

徐渭的诗

相关推荐

鹦鹉曲·野渡新晴

〔元代〕冯子振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云归岩穴,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倦夜

〔宋代〕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代别情人

〔唐代〕李白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

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

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

周颂·闵予小子

〔先秦〕诗经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种兰

〔宋代〕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早发渔浦潭

〔唐代〕孟浩然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一公新泉

〔唐代〕严维

山下新泉出,泠泠北去源。

落地才有响,喷石未成痕。

独映孤松色,殊分众鸟喧。

唯当清夜月,观此启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