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寒食》此诗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五言律诗,作于其政治生涯低谷期。全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多重意象展现深沉的人生感慨:首联以"杨柳"喻客愁,奠定全诗萧瑟基调;颔联"寒食泪"与"冶城潮"将个人悲情融入地理空间;颈联"雪发朱颜"的强烈色彩对比,凸显岁月蹉跎之痛;尾联"轩冕"与"渔樵"的对举,表露退隐之志。诗中"千万条""欲涨"等用语奇崛瘦硬,体现荆公体"以才学为诗"的特色,而情感沉郁处又近杜甫。
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壬辰寒食》此诗作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寒食节,王安石因父丧守制江宁时,以"冶城潮涨""巾发雪出"的意象群,既抒写青年政治家丁忧期间的苦闷(时年32岁已生华发),又暗寓对庆历新政失败的反思,其"欲老渔樵"的表白与后来"矫世变俗"的变法实践形成深刻张力,堪称荆公早期诗歌的精神自传。
翻译注释
翻译
身居他乡的乡思就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了千万条思绪。
尤其是到了寒食节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让冶城涨潮了。
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做个渔翁樵夫,终老一生。
注释
(1)客思:客中游子的思绪。思:思绪,心事。
(2)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3)巾:头巾。
(4)雪:喻指白发。
(5)颜朱:颜,容颜。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凋:萎谢,引申为憔悴。
(7)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轩,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贵官乘坐。冕,礼帽,古代卿大夫以上所戴,以后专指皇冠。
(8)老:终老。
(9)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者。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子偶题
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
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
壬申七夕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壬子寒食
儿女青红笑语哗,秋千环索响呕哑。
今年好个明寒食,五树来禽恰放花。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到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