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五

〔唐代〕杜甫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注释

(1)迢迢:远貌。

(2)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3)河:即交河。

(4)骑:指骑兵。

(5)倏忽:一会儿工夫。

(6)我始为奴仆:《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7)树:立也。

前出塞九首·其五拼音版

qiánchūsàijiǔshǒu··
tiáotiáowànlǐngsānjūn
jūnzhōngzhǔjiàngníngjìnwén
jiànshūshùbǎiqún
shǐwéishíshùgōngxūn

作品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五》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心理写实杰作,以新兵视角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诗中"迢迢万里余"写征途遥远,"领我赴三军"状被迫从军,"军中异苦乐"揭阶级差异,"主将宁尽闻"讽将领麻木,"隔河见胡骑"突遇敌军,"倏忽数百群"显危机四伏,"我始为奴仆"悲身份卑贱,"几时树功勋"结以荒诞期待。全诗语言冷峻,在40字中完成从迷茫到异化的心理蜕变,展现杜甫"诗史"笔法的深刻性。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五》此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夏,杜甫40岁困守长安时。针对鲜于仲通征南诏惨败(唐军死六万)、朝廷强征新兵的暴行,诗人借"军中苦乐"的尖锐对比,揭露盛唐军事扩张的腐败根基。作品与《兵车行》构成"诗史双璧",其"奴仆求功"的悖论,既批判制度性压迫,也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心理根源,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完全成熟。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塞下曲

〔唐代〕张祜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