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五》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心理写实杰作,以新兵视角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诗中"迢迢万里余"写征途遥远,"领我赴三军"状被迫从军,"军中异苦乐"揭阶级差异,"主将宁尽闻"讽将领麻木,"隔河见胡骑"突遇敌军,"倏忽数百群"显危机四伏,"我始为奴仆"悲身份卑贱,"几时树功勋"结以荒诞期待。全诗语言冷峻,在40字中完成从迷茫到异化的心理蜕变,展现杜甫"诗史"笔法的深刻性。
前出塞九首·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五》此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夏,杜甫40岁困守长安时。针对鲜于仲通征南诏惨败(唐军死六万)、朝廷强征新兵的暴行,诗人借"军中苦乐"的尖锐对比,揭露盛唐军事扩张的腐败根基。作品与《兵车行》构成"诗史双璧",其"奴仆求功"的悖论,既批判制度性压迫,也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心理根源,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完全成熟。
翻译注释
翻译
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注释
(1)迢迢:远貌。
(2)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3)河:即交河。
(4)骑:指骑兵。
(5)倏忽:一会儿工夫。
(6)我始为奴仆:《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7)树:立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前出塞九首·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塞九首·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前出塞九首·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前出塞九首·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九首·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前出塞九首·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前溪歌
当曙与未曙,百鸟啼窗前。
独眠抱被叹,忆我怀中侬,单情何时双?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二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
前怪石供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