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千寻塔"的巍峨形象起笔,"鸡鸣见日"暗喻政治曙光,"不畏浮云"化用古语而翻出新意,"最高层"收束全篇。诗人将登山体验与政治抱负巧妙融合,语言简练而哲理深刻,体现了宋诗"以理入诗"的特点,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胸襟气度。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此诗创作于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时年30岁,任鄞县知县期满返京途中登临杭州灵隐寺飞来峰而作。正值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积弊日深之际。诗中"不畏浮云"之语既展现其政治锐气,又暗含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作为王安石早期诗作,已显露出其"矫世变俗之志",清代纪昀评此诗"寄托遥深,气象开阔,是半山集中上乘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释
(1)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4)望眼:视线。
(5)自缘:一作“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行香子·树绕村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