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词作,以明快笔调勾画江南渔隐图景。前两句"白鹭飞"与"鳜鱼肥"展现春汛时节的盎然生机;后三句"青箬笠""绿蓑衣"的色彩点缀与"不须归"的洒脱宣言,将渔父形象升华为精神自由的象征。全词仅二十七字却构建视听味觉的通感体验,语言清丽如民歌,开创文人词"以画入词"的先河。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此词作于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隐居湖州西塞山时。诗人因事贬官后皈依道家,词中"不须归"的渔父实为自我写照。作品继承《楚辞·渔父》的隐逸传统,却摒弃愤世色彩,其"斜风细雨"的审美直接影响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今浙江湖州建有"西塞山渔歌子"主题景区。
翻译注释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前」一作「边」。
(2)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全文拼音版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介绍
张志和(732—774),唐代诗人、道士。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其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早期文人词名作,描绘水乡春景与隐逸之乐,清新旷远,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