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元代诗人、画家倪瓒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桂花为意象,描绘秋夜静谧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联“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勾勒出秋夜桂花的幽雅姿态;颔联“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以细腻笔触写微风中的桂花飘落,暗含时光流逝之感;颈联“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转入室内,渲染出孤寂氛围;尾联“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直抒乡愁,余韵悠长。全诗语言清冷空灵,意境淡远,体现了倪瓒诗画一体的艺术风格。
桂花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桂花》此诗创作于倪瓒晚年漂泊时期。倪瓒出身江南富户,后因元末战乱散尽家财,隐居太湖一带,常以诗画寄怀。此诗写于某个秋夜,诗人独居客舍,见桂花凋落、秋光寂寥,触景生情,联想到故园与往昔安宁生活,遂作此篇。“金鸭焚香”暗喻旧日闲适,“归梦长”则透露出对乱世无归的怅惘,反映了元代文人隐逸与羁旅交织的复杂心境。
翻译注释
翻译
桂花在暮色中静静绽放,帘外的秋光清淡朦胧。
微风轻轻吹过,花瓣缓缓飘落,幽香弥漫,长夜似乎没有尽头。
夜空中,星辰低垂,缺月渐沉;金鸭香炉里的熏香已经燃尽。
忽然间,思念起遥远的故乡,凉意袭人,归乡的梦啊,竟如此悠长……
注释
(1)桂花:秋季开花,香气清幽,常象征高洁、隐逸。
(2)留晚色:在暮色中依然鲜明可见,形容桂花在昏暗光线下的清雅姿态。
(3)帘影:竹帘或纱帘的影子。
(4)淡秋光:秋日的阳光(或月光)淡薄柔和,与桂花的幽静相呼应。
(5)靡靡:形容风势轻柔舒缓。
(6)风还落:微风吹过,桂花花瓣缓缓飘落。
(7)菲菲:香气弥漫的样子。
(8)夜未央:长夜未尽,指夜深人静之时。
(9)玉绳:星名,泛指北斗七星附近的星辰。
(10)低缺月:星辰低垂,月亮残缺(暗示夜深或秋夜的寂寥)。
(11)金鸭:鸭形的铜制香炉。
(12)罢焚香:香已燃尽,停止焚香,暗指独坐时间之久。
(13)故园:故乡。
(14)想:思念,乡愁。
(15)泠然:清凉冷寂的样子。
(16)归梦长:思乡之梦悠长深远,却难以实现。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倪瓒的诗
相关推荐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吹箫人去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子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桂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馀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桂林路中作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桂州腊夜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