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

〔唐代〕杜甫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作品简介

《山寺》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山寺秋景图。首联"野寺残僧"与"山园细路"点明古寺的荒僻幽深;颔联"麝香眠石竹"与"鹦鹉啄金桃"的工笔对仗,在静谧中暗藏生机;颈联"乱水""悬崖"的险峻与"通人过""置屋牢"的奇巧形成张力;尾联"重阁晚"与"见秋毫"的远近对照,展现诗人老境中的敏锐观察力。全诗将山寺的荒凉与自然的野趣相融,在简淡笔墨中蕴含禅意。

创作背景

《山寺》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初至夔州游历当地山寺所作。夔州地势险峻多古寺,诗中"金桃"或为当地特产(《新唐书》载夔州贡金桃、荔枝),"残僧少"反映安史之乱后佛教寺院的衰败。在"百里见秋毫"的远眺中,既见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捕捉,亦隐含对时代动荡的宏观洞察。

翻译注释

翻译

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注释

(1)细路:登山小路。

(2)麝香:鹿属。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

(3)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

(4)金桃:即黄桃。

(5)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水一作“石”。

(6)悬崖置屋牢:指麦积山上房舍。

(7)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

(8)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秋一作“纤”。

全文拼音版

shān
cánsēngshǎoshānyuángāo
shèxiāngmiánshízhúyīngzhuójīntáo
luànshuǐtōngrénguòxuánzhìláo
shàngfāngchóngwǎnbǎijiànqiūháo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山坡羊·未央怀古

〔元代〕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家

〔元代〕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山雨

〔宋代〕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中

〔唐代〕卢仝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

山上树

〔唐代〕于武陵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