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名篇,为其豁达人生态度的艺术结晶。全词以"穿林打叶"的雨景起笔,"吟啸徐行"的从容姿态确立主题,"竹杖芒鞋"的朴素与"一蓑烟雨"的逍遥相映成趣;下阕"春风酒醒"的生理感受与"斜照相迎"的视觉温暖形成转折,终以"无风无晴"的哲学感悟完成精神超越。词人将日常遇雨升华为应对人生风雨的隐喻,其"任平生"的洒脱与"归去"的淡定,构建了中国士大夫"宠辱不惊"的经典人格范式。

创作背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时年47岁的诗人于沙湖(今湖北黄冈东)买田途中遇雨。词前小序点明"同行狼狈余独不觉"的创作契机。作为苏轼"旷达词风"的代表作,其"也无风雨"的禅悟深受《金刚经》"应无所住"思想影响,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现代心理治疗常引此词阐释"逆境应对"策略。

翻译注释

翻译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1)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2)吟啸:放声吟咏。

(3)芒鞋:草鞋。

(4)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5)料峭:微寒的样子。

(6)斜照:偏西的阳光。

(7)向来:方才。

(8)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9)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全文拼音版

dìngfēng··tīng穿chuānlínshēng
tīng穿chuānlínshēngfángyínxiàoqiěxíngzhúzhàngmángxiéqīngshèngshuísuōyānrènpíngshēng
liàoqiàochūnfēngchuījiǔxǐngwēilěngshāntóuxiézhàoquèxiāngyínghuíshǒuxiàngláixiāochùguīfēngqí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邶风·式微

〔先秦〕诗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南安军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