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二

〔唐代〕杜甫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作品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二》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前出塞九首》组诗的第二首,通过一个士兵的自述,展现了戍边战士的勇武和内心的悲苦。全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既写出了战士的豪迈气概,又暗含对无休止战争的批判,体现了杜甫边塞诗的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二》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杜甫困守长安时期。时玄宗好大喜功,频繁对吐蕃用兵。诗中"死无时"道出战士朝不保夕的命运;"搴旗"(夺旗)的英勇与"骨肉恩断"的悲苦形成反差。这是杜甫早期用士兵口吻揭露开边战争残酷的作品,与其《兵车行》同为反战名篇。

翻译注释

翻译

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注释

(1)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2)走马:即跑马。

(3)脱:去掉不用。

(4)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

(5)挑:信手地挑着。

(6)青丝:即马缰。

(7)捷下:即飞驰而下。

(8)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全文拼音版

qiánchūsàijiǔshǒu··èr
chūményuǎnshòu
ròuēnduànnánérshí
zǒutuōpèitóushǒuzhōngtiǎoqīng
jiéxiàwànrèngāngshēnshìqiā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前怪石供

〔宋代〕苏轼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