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寒食

〔唐代〕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春日的阳光照遍四通八达的街道,春风拂动着华美的衣饰,显得格外娇媚。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无数车马驶出都城大门,簇拥在带着香气的尘土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不要推辞去凭吊那些枯骨,千百年来世事本就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怎知今天的自己,不会是往昔的鬼魂呢?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只要看看在平地上行路,也会见到车辕折断、车毁人亡的惨事。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2)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3)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4)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5)万骑:许多骑马者。

(6)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7)枯骨:死者的朽骨。

(8)昔时:往日;从前。

(9)摧:折断。

(10)辀:车辕。

长安寒食拼音版

chángānhánshí
chūnzhàojiǔchūnfēngmèiluó
wànchūményōngzàixiāngchén
diàoqiānzǎicháng
ānzhījīnshēnshìshíguǐ
dànkànpíngyóujiàncuīzhōu

作品简介

《长安寒食》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寒食节讽喻诗。此诗以长安寒食出游盛况为观察点,开篇“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以明媚春光与华美衣饰铺陈太平景象;“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的宏大场面,暗含《帝京篇》“香车珠帘”的贵族生活写照。后五句陡然转折,“莫辞吊枯骨”将节日狂欢与死亡沉思并置,“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的诘问,以庄周梦蝶式的哲学思考打破时空界限;尾句“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更以车毁人亡的常见事故,揭示生命脆弱的永恒命题。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世俗欢愉到生命觉醒的诗意飞跃,展现晚唐讽刺诗特有的冷峻锋芒。

创作背景

《长安寒食》此诗创作于咸通年间(约公元860-874年),邵谒作为国子监生,目睹懿宗朝“曲江宴游”的奢靡风尚。诗中“九衢”特指长安纵横交错的主干道,“摧辀死”暗合当时京城频发的马车事故记载。与韩愈《寒食直归遇雨》的个人抒怀不同,邵诗更注重群体命运观照,这种将节俗描写升华为生命哲思的写法,既受王梵志“城外土馒头”禅偈影响,也反映晚唐社会动荡中士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其诗后被收入《才调集》,成为寒食题材中独具批判精神的典范。

作者介绍

邵谒(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约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前后在世。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出身贫寒,年少时为县衙小吏,因性情刚直被逐,遂发愤读书。后于国子监求学,诗名颇著。其诗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与民生疾苦,语言质朴直切,风格接近中唐新乐府传统,在晚唐绮丽诗风中独树一帜。《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共三十三首。事迹见《唐才子传》等。邵谒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长安晚秋

〔唐代〕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早春旅怀

〔唐代〕白居易

轩车歌吹諠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

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长安有狭邪行

〔魏晋〕陆机

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

轻盖承华景,腾步蹑飞尘。

鸣玉岂朴儒,凭轼皆俊民。

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余本倦游客,豪彦多旧亲。

倾盖承芳讯,欲鸣当及晨。

守一不足矜,歧路良可遵。

规行无旷迹,矩步岂逮人。

投足绪已尔,四时不必循。

将遂殊涂轨,要子同归津。

长安羁旅行

〔唐代〕孟郊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长安道

〔唐代〕崔颢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