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牛头寺

〔唐代〕杜甫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作品简介

《上牛头寺》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游历牛头寺(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寺院的幽静春景,抒发了暂时摆脱尘世拘束的畅快心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闲适,在杜甫沉郁的主体诗风之外,展现了其诗歌中少见的洒脱情趣。

创作背景

《上牛头寺》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时期。牛头山在梓州城西南,山势雄伟,为当地名胜。诗中"无复拘碍"反映诗人暂离政治漩涡的轻松;"莺啼未休"的细节,既写寺院幽静,又暗含对自然生机的欣悦。这是杜甫漂泊生涯中难得的闲适之作,体现其山水诗的多样风格。

翻译注释

翻译

牛头山一带峰峦层叠,我一步步登上牛头山。

不再有什么约束阻碍,真成了放浪形骸的出游。

百花怒放反衬得寺内十分静寂,野池边细竹丛丛显得极为幽雅。

不知何处的黄莺叫的急切,好一会儿也没停下。

注释

(1)意不尽:指牛头山一带峰峦层叠。

(2)衮衮:连步登山貌。

(3)牛头:即牛头山。

(4)拘碍:拘束,阻碍。

(5)浪:放任,随便。

(6)切:急迫。

(7)移时:过了好一会儿。末两句意为花竹之下,寺静池幽,反觉莺啼声太急迫。

全文拼音版

shàngniútóu
qīngshānjǐngǔngǔnshàngniútóu
néngàizhēnchénglàngchūyóu
huānóngchūnjìngzhúchíyōu
chùyīngqièshíwèixi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上三峡

〔唐代〕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之回

〔唐代〕李白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上小楼·隐居

〔元代〕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芦,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