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作品简介

《野望》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以沉郁笔触勾勒战乱中的山河景象。诗中"西山白雪三城戍"写边地烽火,"南浦清江万里桥"绘故园风物,"海内风尘诸弟隔"抒离乱之痛,"天涯涕泪一身遥"叹漂泊孤寂。全诗对仗精工而气脉贯通,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熔铸,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堪称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史杰作。

创作背景

《野望》此诗实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53岁复归成都草堂时。时吐蕃攻陷西山三城,唐廷急调兵马戍守。诗中"三城戍"与"万里桥"的空间对映,既写国家危局,又暗含诗人"身在天涯,心系朝廷"的矛盾。作品较《登楼》(同764年作)更显沉痛,展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后新危机的深刻洞察。

翻译注释

翻译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3)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4)清江:指锦江。

(5)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6)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7)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8)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9)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10)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1)极目:极目远望。

(12)日:一作“自”。

全文拼音版

wàng
西shānbáixuěsānchéngshùnánqīngjiāngwànqiáo
hǎinèifēngchénzhūtiānlèishēnyáo
wéijiāngchígōngduōbìngwèiyǒujuānāishèngcháo
kuàchūjiāoshíkānrénshìxiāotiáo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野菊

〔金代〕元好问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

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踈烟。

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

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野步

〔清代〕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野歌

〔唐代〕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野老歌

〔唐代〕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野泊对月有感

〔宋代〕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野人送朱樱

〔唐代〕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野池

〔唐代〕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