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3)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4)清江:指锦江。

(5)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6)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7)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8)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9)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10)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1)极目:极目远望。

(12)日:一作“自”。

野望拼音版

wàng
西shānbáixuěsānchéngshùnánqīngjiāngwànqiáo
hǎinèifēngchénzhūtiānlèishēnyáo
wéijiāngchígōngduōbìngwèiyǒujuānāishèngcháo
kuàchūjiāoshíkānrénshìxiāotiáo

作品简介

《野望》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以沉郁笔触勾勒战乱中的山河景象。诗中"西山白雪三城戍"写边地烽火,"南浦清江万里桥"绘故园风物,"海内风尘诸弟隔"抒离乱之痛,"天涯涕泪一身遥"叹漂泊孤寂。全诗对仗精工而气脉贯通,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熔铸,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堪称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史杰作。

创作背景

《野望》此诗实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53岁复归成都草堂时。时吐蕃攻陷西山三城,唐廷急调兵马戍守。诗中"三城戍"与"万里桥"的空间对映,既写国家危局,又暗含诗人"身在天涯,心系朝廷"的矛盾。作品较《登楼》(同764年作)更显沉痛,展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后新危机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宋代〕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

〔唐代〕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野望

〔明代〕陈子龙

谷口栖真处,柴门极望中。

行吟寒日落,挥手暮云空。

明月流沙雁,微霜变草虫。

吾衰非一事,且莫厌墙东。

野望

〔清代〕张文虎

战守雄区语岂夸,小孤东下势蟠蛇。

淮西勋业光裴相,皖北衣冠复汉家。

乱后人心犹盗贼,市繁风俗渐浮华。

凭高不尽忧天意,急鼓城头起暮笳。

野望

〔清代〕汪中

西山朝旭隐高城,城下清霜百草平。

沙岸风回江鸟堕,松林雪霁寺楼明。

泽冰乍合鱼犹上,硗土方坚麦未生。

病后心怀自知少,负薪终日逐人行。

野望

〔宋代〕唐庚

赖有澄江在,专供倚杖清。

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

鞞鼓知农隙,鸡豚觉岁成。

却缘摇落后,木杪得孤城。

野望

〔元代〕吴镇

平林方漠漠,野水正汤汤。

苍莽日欲暮,年华客异乡。

草店月初冷,村路迂更长。

渡头人散后,渔父正鸣榔。

野望

〔清代〕李沂

风卷蓬根野日昏,含凄倚杖望孤村。

村中昨夜逃亡尽,还有催租吏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