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作品简介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此诗是苏轼因捕蝗公务行至浮云岭时,寄怀其弟苏辙(子由)之作。诗中"霜风野菊"点明重阳将至,"疲荦确""舞淋浪"以自嘲笔调写跋涉艰辛;后联"独眠林下"与"人间忧患"对照,最终以"杀马毁车"的决绝之语,表达超脱宦海的愿望。全诗将琐碎公务与人生哲思结合,在质朴叙述中见深沉,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藏忧患"的独特诗风。

创作背景

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奉命至浮云岭(今山东诸城境内)督导捕蝗。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诗人因与新政不合外放地方。诗中"忧患长"暗指政治处境,"杀马毁车"化用《后汉书》范冉典故,表达归隐之志。同期苏轼致苏辙书信云"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可与此诗互参。

翻译注释

翻译

渐起的秋风预告重阳将至,溪边野菊熠熠生辉,暗送幽香。

久未登山,脚被山石硌得生疼,却还能在村醉后踉跄起舞疏狂。

独卧林下时梦境最是安宁,回首人间路,尽是忧患绵长。

不如毁车杀马从此遁世,弟若寻我,该去何处问行藏?

注释

(1)疲荦确:被多石的山路磨得疲惫。

(2)舞淋浪:醉后纵情起舞。

(3)杀马毁车:典出《后汉书·范冉传》"车马毁弃,终身不仕",表归隐决心。

(4)子由:苏辙字子由,时在齐州(济南)任职。

全文拼音版

huángzhìyúnlǐngshānxíngniéyǒu怀huáiziyóuèrshǒu··èr
shuāngfēngjiànzuòzhòngyángbiānxiāng
jiǔfèishānxíngluòquèshàngnéngcūnzuìlínlàng
miánlínxiàmènghúnhǎohuíshǒurénjiānyōuhuànzhǎng
shāhuǐchēcóngshìziláichùwènxíngcá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相关推荐

贺新郎·春情

〔宋代〕李玉

篆缕消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劳坑入前城

〔宋代〕黄庭坚

刀坑石如刀,劳坑人马劳。

窈窕篁竹阴,是常主逋逃。

白狐跳梁去,豪猪森怒嗥。

云黄觉日瘦,木落知风饕。

轻轩息源口,饭羹煮溪毛。

山农惊长吏,出拜家骚骚。

借问淡食民:祖孙甘餔糟?

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

筹笔驿

〔唐代〕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

〔宋代〕高观国

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总难禁。尽将幽恨,分付孤斟。

从今,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断梗无凭,岁华摇落又惊心。想莼汀、水云愁凝,闲蕙帐、猿鹤悲吟。信沉沉,故园归计,休更侵寻。

赠郭将军

〔唐代〕李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曾子杀彘

〔先秦〕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丰乐亭记

〔宋代〕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