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诗十首·其六》是近代诗僧、文学家苏曼殊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凄美笔调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国(日本)的孤寂与对故国(浙江)的深切怀念。首句“春雨楼头尺八箫”营造出迷茫惆怅的意境,异国的箫声勾起乡愁;次句“何时归看浙江潮”直抒胸臆,表达归期难定的无奈;后两句“芒鞋破钵无人识”以僧人行脚形象自况,凸显其天涯孤旅的身份认同危机,结句“踏过樱花第几桥”将羁旅之愁融入樱花烂漫的异国景致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全诗意象空灵,情致深婉,融佛家禅意与近代知识分子的漂泊感于一体,是苏曼殊抒情诗的代表作。
本事诗十首·其六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本事诗十首·其六》此诗作于1909年春,当时苏曼殊旅居日本。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多次往返中日两地,身世飘零(中日混血),且已削发为僧。诗中“尺八箫”(日本乐器)与“浙江潮”(钱塘江潮)的对比,暗喻其文化身份的矛盾与归属感的缺失。“芒鞋破钵”既是僧侣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象征其精神上的孤寂清贫。创作此诗时,辛亥革命前夕动荡的时局与个人情感的波折,共同促使诗人将家国之思、身世之叹凝练为这首充满现代孤独感的经典诗篇。
翻译注释
翻译
春雨绵绵的楼头,传来尺八箫呜咽的乐声,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看浙江的潮水?
如今我穿着草鞋、捧着破钵,没有人能认出我,在这旅途中,又踏过了第几座开满樱花的桥?
注释
(1)尺八:古管乐器名。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清平乐·画堂晨起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平乐·暂来还去
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去时约略黄昏,月华却到朱门。别后几番明月,素娥应是消魂。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殿前欢·离思
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相思懒看帷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端午三首·其三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沁园春·宿霭迷空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
风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龙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寓言三首·其三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例。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