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四首·其二》这首五言绝句是杜甫晚年艺术成熟期的精妙之作。诗人以"欲作鱼梁"起兴,通过"云复湍"的自然变化,展现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后两句"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运用典故(《三国志》周瑜喻刘备得蛟龙云雨),形成强烈的意象对比,在20字中浓缩了杜甫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体现其"咫尺万里"的艺术功力。
绝句四首·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绝句四首·其二》此诗当系于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寓居夔州时。时蜀中崔旰之乱未平,诗人见江上筑梁(鱼梁)因湍流难成,遂以"蛟龙得云雨"暗喻武人得势(如崔旰),"雕鹗在秋"自比才士见弃。二十字中凝炼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时局困境,堪称"微言史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注释
(1)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2)青溪:碧绿的溪水。
全文拼音版
绝句四首·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四首·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绝句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绝句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绝句六首·其五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绝句六首·其一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绝句六首·其三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
扁舟轻袅缆,小径曲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