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即事

〔宋代〕苏轼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画船横在江中,欣然再次游江,看到老鱼跳上槛栏,听到清亮的歌声。美好的年华不肯让它像江水一样向东流逝。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在菊花盛开的篱边惆怅地望着天空,那白云起处是甜美的温柔乡。把白发挽将起来,莫让它停歇。

注释

(1)画隼:外型像隼一样的游船。隼:鸟类的一科,翅膀窄而尖,上嘴呈钩曲状,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饲养驯熟后,可以帮助打猎。

(2)清讴:清亮的歌声。

(3)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

(4)东流:向东流去的水。

(5)怅望:失意地望着天空。

(6)白云乡:借指仙境。

(7)温柔:即温柔乡。

(8)霜鬓:发白的鬓发。

浣溪沙·即事拼音版

huànshā··shì
huàsǔnhéngjiāngzàiyóulǎotiàokǎnshíqīngōuliúniánwèikěndōngliú
huángbiānchàngwàngbáiyúnxiāngyǒuwēnróuwǎnhuíshuāngbìnjiàoxiū

作品简介

《浣溪沙·即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即景抒怀词。此词以横江画隼、跳槛老鱼等生机勃勃的意象,展现诗人面对岁月流逝的豁达胸襟。上阕“画隼横江喜再游”以官船巡游起兴,“老鱼跳槛”暗用《列子》“濠梁观鱼”典故,赋予自然物象通晓人情的灵性;下阕“黄菊篱边”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意境,而“白云乡里”则双关仙家洞府与闲适心境。结句“挽回霜鬓”以豪语作收,在承认年华老去的同时,更显不屈的生命热情。

创作背景

《浣溪沙·即事》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秋,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途中。经历乌台诗案贬谪后,诗人于赴任途中重游旧地,见江上景象而作。“画隼”指刺史官船,暗含重新起用的复杂心情;“老鱼跳槛”既写实景,又隐喻自身历经风波后的从容。“黄菊篱边”与“白云乡里”的对举,体现其融合儒道思想的精神境界,将宦海浮沉转化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