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代表作。这首小令以短短33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游宴图景:开篇"常记"二字将记忆拉回,以"沉醉不知归路"展现少女的率真任性;"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外与"争渡"的慌乱相映成趣,最终以"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感画面戛然而止。全词通过动作描写("回舟""争渡")和声音效果("争渡"的叠用、鸥鹭惊飞),创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与音乐美,展现了李清照早期词作清新明快、自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被明代杨慎评为"曲尽情致,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词约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前后,时李清照18岁左右,居汴京。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这是李清照婚前少女时代的记游之作,反映其优渥闲适的闺阁生活。词中"溪亭"可能指汴京西郊的金明池或琼林苑,为当时文人雅集之地。这首词与其晚年《声声慢》的凄婉形成鲜明对比,是现存李清照词中最早表现其天才禀赋的作品之一,展现了未经世事的少女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能力。
翻译注释
翻译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注释
(1)常记:常常记起。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4)兴:兴致。
(5)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6)藕花:荷花。
(7)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8)鸥鹭:泛指水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清照的诗
相关推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