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品简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代表作。这首小令以短短33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游宴图景:开篇"常记"二字将记忆拉回,以"沉醉不知归路"展现少女的率真任性;"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外与"争渡"的慌乱相映成趣,最终以"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感画面戛然而止。全词通过动作描写("回舟""争渡")和声音效果("争渡"的叠用、鸥鹭惊飞),创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与音乐美,展现了李清照早期词作清新明快、自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被明代杨慎评为"曲尽情致,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创作背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词约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前后,时李清照18岁左右,居汴京。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这是李清照婚前少女时代的记游之作,反映其优渥闲适的闺阁生活。词中"溪亭"可能指汴京西郊的金明池或琼林苑,为当时文人雅集之地。这首词与其晚年《声声慢》的凄婉形成鲜明对比,是现存李清照词中最早表现其天才禀赋的作品之一,展现了未经世事的少女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能力。

翻译注释

翻译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注释

(1)常记:常常记起。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4)兴:兴致。

(5)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6)藕花:荷花。

(7)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8)鸥鹭:泛指水鸟。

全文拼音版

mènglìng··chángtíng
chángtíngchénzuìzhīguīxìngjìnwǎnhuízhōuǒuhuāshēnchùzhēngzhēngjīngtānōu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人。其词分前后两期:前期清新婉丽,多写闺阁闲情,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期沉郁悲怆,抒发家国之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擅白描手法,语言精妙,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收藏,晚年流寓江南,作品集为《漱玉词》,对后世女性文学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诗

相关推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