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

〔唐代〕杜甫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鼓角声从边郡周围传来,川原即将入夜。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深秋季节听此声感到大地都在震动,风把它散入云层何等悲凉!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寒蝉悲戚地静抱着树叶,孤鸟迟迟未能飞回山间。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普天之下到处都是鼓角声震,我究竟该去何处安身?

注释

(1)鼓角缘边郡:此句谓四面都是鼓角声,故曰缘,有回环的意思,作动词用。边郡:指秦州。

(2)殷:震动。

(3)一概:齐同。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
jiǎoyuánbiānjùnchuānyuánshí
qiūtīngyǐnfēngsànyúnbēi
bàohánchánjìngguīláiniǎochí
wànfāngshēnggàidàojìngzhī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陇右边塞诗的孤绝之作,以"鼓角缘边郡"写战事紧张,"川原欲夜时"状黄昏苍茫,"秋听殷地发"传鼓声震地,"风散入云悲"写号角穿云,"抱叶寒蝉静"反衬战场肃杀,"归山独鸟迟"喻征人未还,"万方声一概"叹无处安宁,"吾道竟何之"结以精神迷惘。全诗将鼓角声、自然声与叹息声交融,语言如金石相击,展现杜甫"诗史"的听觉叙事艺术。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48岁弃官流寓秦州(今天水)时。值吐蕃威胁陇右、史思明复叛河北,诗人以"万方声一概"的战争回响,隐喻"安史之乱"后的全面动荡。作品与《留花门》同属秦州边塞诗群,其"吾道何之"的终极追问,既是政治理想的幻灭,更为后期"三吏""三别"的史诗写作埋下伏笔。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