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先秦〕左丘明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作品简介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创作背景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让人打柴、渔猎,断绝广大民众的生计。他还增加平民的负担,对邻邦进行不义的征伐。他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召公谏厉王弭谤》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翻译注释

翻译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穆公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啊。可是,阻止人民说话的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的危害。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老百姓把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这是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1)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2)莫:没有谁。

(3)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4)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5)壅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6)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7)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开导。

(8)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9)公卿:三公九卿。

(10)至于:以及。

(11)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12)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3)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14)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15)师箴: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16)瞍赋:盲人吟诵讽谏之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17)曚诵:盲人诵读讽谏文辞。曚,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18)百工:百官。

(19)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20)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21)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22)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23)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4)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5)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

(26)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7)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宣言:发表议论。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

(28)成而行之,胡可壅也: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29)其与能几何: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30)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全文拼音版

zhàogōngjiànwángbàng
wángnüèguórénbàngwángzhàogōnggàoyuēmínkānmìngwángwèi使shǐjiānbàngzhěgàoshāzhīguóréngǎnyándào
wánggàozhàogōngyuēnéngbàngnǎigǎnyán
zhàogōngyuēshìzhàngzhīfángmínzhīkǒushénfángchuānchuānyōngérkuìshāngrénduōmínzhīshìwèichuānzhějuézhī使shǐdǎowèimínzhěxuānzhī使shǐyántiānzitīngzhèng使shǐgōngqīngzhìlièshìxiànshīxiànshǐxiànshūshīzhēnsǒuméngsòngbǎigōngjiànshùrénchuánjìnchénjǐnguīqīncháshǐjiàohuìàixiūzhīérhòuwángzhēnzhuóyānshìshìxíngérbèimínzhīyǒukǒuyóuzhīyǒushānchuāncáiyòngshìchūyóuyǒuyuányǎnshíshìshēngkǒuzhīxuānyánshànbàishìxìngxíngshànérbèibàisuǒcáiyòngshízhěmínzhīxīnérxuānzhīkǒuchéngérxíngzhīyōngruòyōngkǒunéng
wángtīngshìguóréngǎnchūyánsānniánnǎiliúwángzhì

作者介绍

左丘明(前502—422年),单姓左,名丘明。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孔子编订六经,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春秋》而著《左传》,亦著《国语》。《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左丘明的诗

相关推荐

召南·鹊巢

〔先秦〕诗经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召南·摽有梅

〔先秦〕诗经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殷其雷

〔先秦〕诗经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召南·野有死麕

〔先秦〕诗经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召南·江有汜

〔先秦〕诗经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召南·小星

〔先秦〕诗经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召南·何彼秾矣

〔先秦〕诗经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召南·采蘩

〔先秦〕诗经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召南·羔羊

〔先秦〕诗经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召南·草虫

〔先秦〕诗经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