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舍小亭闲望

〔唐代〕白居易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作品简介

《官舍小亭闲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官舍小亭为视角,描绘了诗人超脱公务、闲适自足的生活场景。开篇以“风竹清韵”“烟槐绿姿”起兴,勾勒出清幽自然的庭院景致;中间通过“葛衣御暑”“蔬饭疗饥”等细节,展现简朴淡泊的日常生活;后文借“太白雪”“陶潜诗”喻高洁志趣与隐逸情怀,末句“回谢争名客”直抒胸臆,表达对官场名利之争的厌弃与对精神自由的坚守。全诗语言平易晓畅,意境清雅脱俗,典型体现了白居易中晚年“知足保和”的闲适诗风。

创作背景

《官舍小亭闲望》此诗作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公元815年遭贬后)或晚年闲居洛阳时期。白居易中年后渐趋“中隐”思想,追求吏隐结合的生活状态。诗中“日高人吏去”反映其作为地方官员公务之余的闲暇,而“数峰太白雪”暗含对贬谪生涯(曾谪居江州近庐山)的记忆,“一卷陶潜诗”则直言对陶渊明归隐精神的向往。此时诗人已看透官场倾轧,故以“回谢争名客”表明疏离纷争、安于恬淡的心境,是其“独善其身”哲学思想的诗意实践。

翻译注释

翻译

清风吹动着竹叶送来缕缕清幽的竹香,袅袅炊烟笼罩着槐树凝聚成翠绿的姿影。

太阳升高了,闲人和官吏都离开了(官舍小亭),我悠闲地坐在茅草亭上(官舍小亭)。

穿上葛衣来抵御酷暑热,用蔬食饭菜来填饱早晨饥饿的肚子。

以此来满足自己,心力憔悴不想再去经营朝廷之中的事情了。

我独自在亭中吟唱,眼前没有什么事情。

远望太白山上覆盖着许多雪白的雪,手持一卷陶渊明的诗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我追求的生活就是现在这样的。

谢绝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我甘心被他们嘲笑。

注释

(1)吏:旧时泛指官吏。

(2)茅茨:这里指用茅草盖的官舍小亭。

(3)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4)时暑:夏天的炎热。

(5)朝饥: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

(6)兹:此,这个。

(7)嗤:嗤笑。

全文拼音版

guānshèxiǎotíngxiánwàng
fēngzhúsànqīngyùnyānhuáiníng绿姿
gāorénxiánzuòzàimáo
shíshǔshūfànliáozhāo
chíliáoxīnshǎoyíngwéi
tíngshàngyínyǎnqiánshìshí
shùfēngtàibáixuějuàntáoqiánshī
rénxīnshìshìliángzài
huíxièzhēngmínggāncóngjūnsuǒchī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透碧霄·月华边

〔宋代〕柳永

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昔观光得意,狂游风景,再睹更精妍。傍柳阴,寻花径,空恁亸辔垂鞭。乐游雅戏,平康艳质,应也依然。仗何人、多谢婵娟。道宦途踪迹,歌酒情怀,不似当年。

晓登韬光绝顶

〔清代〕厉鹗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薄幸·青楼春晚

〔宋代〕吕渭老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哢,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管仲论

〔宋代〕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八六子·扫芳林

〔宋代〕王沂孙

扫芳林,几番风雨,匆匆老尽春禽。渐薄润侵衣不断,嫩凉随扇初生。晚窗自吟。

沈沈。幽径芳寻。晻霭苔香帘净,萧疏竹影庭深。谩淡却蛾眉,晨妆慵扫,宝钗虫散,绣屏鸾破,当时暗水和云泛酒,空山留月听琴。料如今。门前数重翠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