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唐代〕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

注释

(1)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2)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liù
chéngshàngjiāzòushānbiānhànjiéguī
fángcānghǎifèngzhàojīnwēi
shìxíngháihēijīngshūniǎoshòu
wénwǎngláishùhènjiěchéngwéi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是杜甫流寓秦州时期创作的一组边塞诗中的代表作。此诗以"城上胡笳奏"开篇,通过"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等生动描写,真实记录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诗中"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一句,既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又暗含了对当时邺城之战失利的历史反思。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边塞诗的现实主义特色。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时年48岁的杜甫因政治失意和关中饥荒,弃官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期,唐军在邺城之战中失利,西北边防空虚。诗中描写的边塞景象和戍边生活,既是对秦州当地军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组杂诗是杜甫边塞诗创作的重要代表作。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