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后达成和议。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复,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诗人感伤时事写下此诗。
淳熙二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这些情感在这首诗都得到了体现。
翻译注释
翻译
与金议和的诏书已发布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只是空来防边。
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可叹战马肥死厩房弓箭断了弦。
边疆戍楼的刁斗声声催下落月,可怜战士三十从军今日已白发。
羌笛幽怨可谁能理解战士的心?月色凄凉空照沙场战士的遗骨。
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逆胡在此传子生孙?
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注释
(1)关山月:汉乐府古题,属横吹曲。内容多写戍边军士月夜思乡及与家人离别相思之情。
(2)和戎诏:与金议和的诏书。戎,古时对西边民族的贬称。
(3)空临边:徒然地驻守在边疆。边,边疆,边境。
(4)朱门:这里指达官贵人的宅第。古代达官贵人的门多红色,故云。
(5)沉沉:深沉的样子。
(6)按歌舞:按着节拍唱歌跳舞。
(7)厩马:养在马房里的马。
(8)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9)弓断弦:谓长期不修武备,致使弓断了弦。
(10)戍楼:边塞上守卫警戒的岗楼。
(11)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作报时打更的器具。
(12)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13)壮士:指守卫边疆的战士。
(14)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15)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16)中原:指沦陷在金人手中的淮河以北地区。
(17)干戈:古代的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18)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逆胡,指金人。
(19)遗民:沦陷区的老百姓。
(20)忍死:忍受屈辱、不死以待。
(21)恢复:收复故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陆游的诗
相关推荐
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关山月
城头一片秦时月,每到更深照黑河。
马上万人齐仰首,不知乡思是谁多。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关山月
苍茫明月上,夜久光如积。
野幕冷胡霜,关楼宿边客。
陇头秋露暗,碛外寒沙白。
唯有故乡人,沾裳此闻笛。
关山月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
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关河道中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