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真实地刻画了作者初到成都时喜忧交集的感情。全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奇险之笔,只是将诗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迤逦写出,明白如话,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思,风格古朴浑成,有汉魏遗风。
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因有此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
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大江浩荡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
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
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
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注释
(1)翳翳桑榆:翳翳:晦暗不明貌。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
(2)征衣裳:此指旅人之衣。
(3)但:只。
(4)新人民:新地初睹之人。
(5)未卜:没有占卜,引申为不知,难料。
(6)大江东流去:大江:指岷江。东流去:一作“从东来”。
(7)游子日月: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日月:时间。一作“去日”。
(8)曾城填华屋: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填:布满。华屋:华美的屋宇。
(9)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
(10)苍:深青色,深绿色。
(11)喧然名都会:喧然:热闹;喧哗。名都会:著名的城市。此指成都。
(12)间笙簧:间:夹杂。一作“奏”。笙簧:指笙。簧,笙中之簧片。
(13)信:确实。此处有“虽”字义。
(14)无与适:无处可称心。
(15)川梁:桥梁。
(16)初月:新月。
(17)争光:与之比试光辉。
(18)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送平澹然判官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蛇倒退
山前壁如削,山后崖复断。
向吾达陇首,如海到彼岸。
那知下岭处,栗甚履冰战。
牵前带相挽,缒后衣尽绽。
健倒辄寻丈,徐行廑分寸。
上疑缘竹竿,下剧滚金弹。
岂惟蛇退舍,飞鸟望崖反。
稍喜一径平,犹有千石乱。
仍逢新烧畬,约略似耕畔。
心知人境近,颦末百忧散。
山民茆数把,鬼质犊子健。
腰镵走迎客,再拜复三叹。
谓匪人所蹊,官来定何干?
倘为饥火驱,平地岂无饭?
意者官事迫,如马就羁绊?
我乃不能答,付以一笑粲!
论梁元帝读书
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梁元、隋炀、陈后主、宋徽宗皆读书者也,宋末胡元之小儒亦读书者也,其迷均也。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经且为蠹。而史尤勿论已。读汉高之诛韩、彭而乱萌消,则杀亲贤者益其忮毒;读光武之易太子而国本定,则丧元良者启其偏私;读张良之辟谷以全身,则炉火彼家之术进;读丙吉之杀人而不问,则怠荒废事之陋成。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咏贫士七首·其三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薜荔庵
薜荔作禅庵,重叠庵边树。
空山径欲绝,也有人知处。
古风·五鹤西北来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秋日东郊作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