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天连月雨灾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第三首自伤穷困潦倒,兼叹民困难苏,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全诗语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秋雨叹三首·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秋雨叹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书·韦见素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汗潦。”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翻译注释
翻译
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着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注释
(1)长安布衣:杜甫自谓。
(2)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
(3)反锁衡门守环堵: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言居处简陋。环堵:只有四堵墙。
(4)稚子无忧走风雨: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5)胡雁翅湿高飞难: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6)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从宋玉《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化出。未曾:一作“未省”。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
紫陌炎氛歇,青萍晚吹浮。
乱竹摇疏影,萦池织细流。
飘香曳舞袖,带粉泛妆楼。
不分君恩绝,纨扇曲中秋。
秋登越王台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
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
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
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秋寄从兄贾岛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秋日三首·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秋日三首·其三
连卷雌霓小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
秋日二首·其一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秋波媚·曾散天花蕊珠宫
曾散天花蕊珠宫。一念堕尘中。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
东游我醉骑鲸去,君驾素鸾从。垂虹看月,天台采药,更与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