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1)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2)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3)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5)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拼音版

suànzi··huángzhōudìnghuìyuànzuò
quēyuèguàshūtónglòuduànrénchūjìngshuíjiànyōurénwǎngláipiāomiǎo鸿hóngyǐng
jīngquèhuítóuyǒuhènrénxǐngjiǎnjìnhánzhīkěnshāzhōulěng

作品简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名篇。全词以"缺月疏桐"的凄清夜景起笔,"幽人孤鸿"的意象叠加营造双重孤独,"惊起回头"的动态捕捉展现内心挣扎,终以"寒枝不栖"的抉择宣示精神坚守。词人将贬谪苦闷转化为孤高自许的艺术形象,其"鸿影沙洲"的冷寂意境与"不栖寒枝"的人格宣言,开创了宋词"清空骚雅"的新境界,黄庭坚赞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创作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时年47岁的词人借居定慧院修行。词中"孤鸿"意象融合《易经》"鸿渐于陆"与杜甫"孤雁不饮啄"的诗意,暗喻政治风波后的心绪。作为苏轼词风转向"清旷"的标志性作品,其"不栖寒枝"的象征成为后世文人精神独立的经典符号,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卜算子》格韵高绝,在神不在貌。"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卜算子·齿落

〔宋代〕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