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山凯歌五首》是明代文学家、艺术家徐渭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描述了明军与倭寇交战的场面及获胜的经过,反映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讴歌了明军将士所向披靡的威武雄姿和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全诗构思奇特,技巧高妙,描写传神,格调激昂。
第一首诗开头就写出明军官兵的豪迈气概,虽然官职卑微但抗敌之心无比坚决,这决心也震慑了敌人,使之闻风丧胆。首句的县尉当指此战明军统兵官吴县县令吴成器。末句表现了敌人侵扰的严重和战争形势的严峻,“海上连年未解围”,为后面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作了必要的铺垫。
县尉卑官禄米微,教听黄绶着戎衣。
贼中何事先寒胆?海上连年未解围。
《龛山凯歌五首》是明代文学家、艺术家徐渭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描述了明军与倭寇交战的场面及获胜的经过,反映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讴歌了明军将士所向披靡的威武雄姿和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全诗构思奇特,技巧高妙,描写传神,格调激昂。
第一首诗开头就写出明军官兵的豪迈气概,虽然官职卑微但抗敌之心无比坚决,这决心也震慑了敌人,使之闻风丧胆。首句的县尉当指此战明军统兵官吴县县令吴成器。末句表现了敌人侵扰的严重和战争形势的严峻,“海上连年未解围”,为后面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作了必要的铺垫。
这首诗描写的是发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龛山之战,徐渭正值三十五岁,第六次乡试不中,尚未入胡宗宪幕府。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还发生了抗倭英雄、前任总督南、直、浙、闽等省都御史张经、巡抚浙江都御史李天宠,并及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被诬杀,参将汤克宽坐牢等事件,这些事件对徐渭的震动很大,也触发了徐渭对倭寇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此时的徐渭颇为关注当时的抗倭形势,曾与萧鸣凤”挟策叩辕门”论倭事,在《拟上督府书》中谋划皋埠之战,在《陶宅战归序》中对陶宅之战发表看法,与吴兑在绍兴练兵。
龛山之战发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林碧川、沈南山纠集部分倭寇,率部自杨哥入掠浙东萧山等处,先后被李如桂、卢镗的兵部所败,退守至萧山的丁村、杭湖、陈家湾一带。据《明史·日本传》,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倭人大举入寇浙东西,江南江北同时告警,不过六七十人而径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近四千人,纵横往来东南沿海如入无人之境。由此可见倭寇入侵之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提督的胡宗宪和兵部郎中王畿进驻龛山之巅。同时,会稽典史吴成器先率军以进,不数里遇贼,死战,贼遂大败,又急攻破之,悉斩首以献。倭贼后又败走龚家畈、百官渡,过曹娥江,顺流而西,佥事李如桂、王询,指挥杨永昌,知事何常明,典史吴成器等,追击于瓜山,战三界,战毋婆岭、朱家溇,最后贼遁于萧山的丁村、杭湖,至陈家湾,虽多所杀伤,而凶焰愈炽。后来由于卢镗军中有人受贿于海贼,致兵溃,知事何常明亦被杀。胡宗宪移檄诸将,仍未能灭之。于是亲自提兵,经过几天的连续作战,终于将这股倭寇势力剿灭。
此外,徐渭另有《龛山之捷》详实地记载此次战役。因此《龛山凯歌五首》所描写的战争场景绝非虚幻之笔和无稽之事,而是在充分和深入了解战争始末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组诗歌,堪称为一组纪实的史诗。
县尉官卑职小,禄米微少,一朝受命挂印,着上军衣。
何故贼中闻知,先就胆寒?连年海上征战,都未解围。
(1)黄绶:系印的黄色丝带。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彩泽流润。善疗饥寒困厄之患,立验。
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
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