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是杜甫"三吏三别"组诗中的压卷之作,以"败阵归卒"的独白,展现战争对基层社会的毁灭性摧残。全诗以三个戏剧性场景构成:开篇"蒿藜满园"的荒村全景,中段"狐啼寡妻"的归家惨状,结尾"重征无别"的终极荒谬。"日瘦气惨凄"以通感手法写时代阴郁,"远近理亦齐"道尽绝望哲学。末句"何以为蒸黎"的诘问,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统治合法性的质疑,达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思想巅峰。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无家别》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时九节度使邺城之败(相州战役)后,唐廷紧急征兵。杜甫自洛阳返华州途中,目睹战乱惨状而作。诗中"天宝后"特指安史之乱(755-763)中期,"五年"对应755-759年的持续战乱。败卒"无家可别"的处境,既揭露兵役制度的残酷,更展现盛唐基层社会结构的彻底瓦解。
翻译注释
翻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
(1)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2)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3)阵败:指邺城之败。
(4)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5)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6)无所携:谓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携:即离。
(7)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8)齐:齐同。
(9)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10)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无题·八岁偷照镜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无题·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无题·大野多钩棘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无愁果有愁曲
东有青龙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玉壶渭水笑清潭,凿天不到牵牛处。
骐驎踏云天马狞,牛山撼碎珊瑚声。
秋娥点滴不成泪,十二玉楼无故钉。
推烟唾月抛千里,十番红桐一行死。
白杨别屋鬼迷人,空留暗记如蚕纸。
日暮向风牵短丝,血凝血散今谁是。
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