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元代〕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南北向的官道上短亭接着长亭,脚下的道路虽无情,但行走在上面的行人却有情。我年年骑着马来回奔波在这条道路上,可有什么成就呢?鬓边的短发渐渐白了几根。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我书斋里的灯仍旧独自亮着,夜夜读书到天明,陪伴我的只有窗外的几株君子竹,如此凄清,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

注释

(1)短长亭:短亭和长亭的并称。

(2)檠:灯架,台,这里用作量词。

(3)君子竹: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君子竹”。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拼音版

nánxiāng··nánběiduǎnchángtíng
nánběiduǎnchángtíngxíngqíngyǒuqíngniánniánláiānshàngchéngduǎnbìnchuíchuíxuějīng
shèqíngdēngkànshūmíngchuāngwài竿gānjūnzhúqīngshízuò西fēngsànshēng

作品简介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是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的一首羁旅词。此词以深婉的笔触,抒发了长年奔波在外的旅人情怀与人生感慨。上阕“南北短长亭”点出羁旅主题,“行路无情客有情”形成巧妙对比,凸显行役之苦与人性温暖;“年去年来鞍马上”的重复句式强化了时间流逝感,“短鬓垂垂雪几茎”则以形象化的语言道出年华老去的无奈。下阕“孤舍一檠灯”转入夜境,通过孤灯夜读、窗外竹声等意象,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意境。全词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在元代词作中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当为刘秉忠中年随忽必烈征战或巡行期间所作。作为元初重要谋臣,刘秉忠虽居高位,却常年随军奔波,足迹遍及南北。词中“短长亭”指代驿路,古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见证了多少离别与奔波;“君子竹”既为实景描写,也暗喻士人品格。作者将仕途奔波中的孤寂感受与对人生价值的反思融为一体,“何成”二字透露出功业未竟的焦虑,而夜读明灯、西风竹声的意象则展现了他于浮躁世途中寻求精神安宁的努力,反映了元代汉族文人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复杂心境。

作者介绍

刘秉忠(1216—1274),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元代前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风水学家,元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原为金朝官员,后出家为僧,因学识渊博被忽必烈召入幕府,成为其重要谋士。元朝国号“大元”及首都、官制等多由其拟定。官至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常山王。其诗文冲淡平和,著有《藏春集》。刘秉忠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宋代〕苏轼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清代〕纳兰性德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

〔宋代〕太学诸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南乡子·春闺

〔宋代〕孙道绚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宋代〕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宋代〕苏轼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宋代〕辛弃疾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