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赞公房》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侓诗,是唐代佛教题材的隐逸诗作,以禅房夜宿写方外交谊。诗中"杖锡何来此"开篇设问,"秋风已飒然"点明时节,"雨荒深院菊"绘禅院清寂,"霜倒半池莲"状物候凋零,"放逐宁违性"叹宦海浮沉,"虚空不离禅"赞高僧境界,"相逢成夜宿"记方外之缘,"陇月向人圆"结以空明禅境。全诗语言简净,将个人放逐之痛与佛法虚空之境交融,展现杜甫晚期的宗教情怀。
宿赞公房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宿赞公房》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48岁流寓秦州时。赞公(京师大云寺主)因政治牵连被贬至此,诗人借宿禅院,以"陇月圆"的意象暗喻乱世中的精神圆满。作品诞生于杜甫"弃官西走"的人生转折点,其"虚空不离禅"的感悟,既是对政治理想的超脱,也为后期夔州诗的佛道思想埋下伏笔。
翻译注释
翻译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
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注释
(1)杖锡:手持锡仗。锡仗,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姻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震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
(2)飒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3)宁:岂能。
(4)虚空:荒野无人之处。赞公土室在山野。
(5)陇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郊外晓作
残星落檐外,余月罢窗东。
水白先分色,霞暗未成红。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龙宫滩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
宿金沙江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栏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漂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宿裴氏山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
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
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宿官亭
漫道诗书债未偿,满身枷锁梦魂香。
可怜今夜官亭月,无数清光委路傍!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宿沣曲僧舍
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
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
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