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至德年间的血泪之作,记录奔赴凤翔行在的生死历程。诗中"西忆岐阳信"写对肃宗的期盼,"无人遂却回"状突围孤勇,"眼穿当落日"绘望君之切,"心死著寒灰"抒绝望之深,"雾树行相引"记夜遁险境,"连山望忽开"喜见曙光,"所亲惊老瘦"叹形容枯槁,"辛苦贼中来"结以劫后余生。全诗如战地报告,语言淬炼如刀刻,展现"诗史"的纪实力量。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46岁从长安逃至凤翔行在后。时值安禄山被杀,诗人冒死穿越两军战线投奔肃宗。组诗三首完整呈现了"麻鞋见天子"的历程,本首聚焦途中九死一生。作品诞生于唐王朝存亡关头,其"眼穿心死"的煎熬与"所亲惊老瘦"的细节,成为安史之乱中最具现场感的文人自述。
翻译注释
翻译
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
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
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
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注释
(1)喜达行在所三首:《文苑英华》题为“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行在所,指朝廷临时政府所在地。至德二载(757)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迁凤翔,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
(2)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说明冒险逃归之故。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凤翔在长安西,故曰西忆,信,是信使或信息。自去冬陈陶斜之败,杜甫急待官军再举,故希望那边有人来。“无人遂却回”,无人二字读断,是说天天盼有人来,能得到一点消息,但竟没有人来。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却回二字连读,却过、却出、却入、却到、却望、却去、却寄等,皆唐人习惯语。却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3)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写逃窜时的紧张心情。向西走,向西望,故当着落日。一面走,一面望,望得急切,故眼为之穿。当时逃窜是很危险的,一路之上,提心吊胆,所以说“心死著寒灰”。就是心都凉透了的意思。著,同“着”,置也。《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
(4)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写拼命逃窜之状。一路之上,重重烟树就好像在招引着自己向前奔。远树迷蒙,故曰雾树,正因是远树,人望树行,有似树之相引。一本作“茂树”,“茂”字便死。连山,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将到凤翔时的标志。“忽”字传神,真是喜出望外。
(5)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写初到时亲友的慰问。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喜晴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喜迁莺·晓月坠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喜怒哀乐之未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迁莺·梅雨霁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喜雨
半岁伤枯旱,郊原一雨新。
麦芽争出土, 花气欲排春。
旋涨南陂水,初消北地尘。
明朝减米价, 先慰绝粮人。
喜迁莺·金门晓
金门晓,玉京春,骏马骤轻尘。桦烟深处白衫新,认得化龙身。
九陌喧,千户启,满袖桂香风细。杏园欢宴曲江滨,自此占芳辰。
喜春来·梅擎残雪芳心奈
梅擎残雪芳心奈,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红袖绕,低唱喜春来。
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二同年之什
鹏鱼何事遇屯同,云水升沈一会中。
刘放未归鸡树老,邹阳新去兔园空。
寂寥我对先生柳,赫奕君乘御史骢。
若向南台见莺友,为传垂翅度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