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玩月》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诗人对秋月之夜的独特感悟。诗中"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以夸张手法表现月色笼罩下的空间延展感,营造出天地人交融的意境。"谷口樵歌"与"孤城笛愁"的声景对照,在明净月色中注入人间烟火与羁旅愁思。全诗将视觉的澄明与听觉的丰富相结合,体现了杜甫晚期诗歌"由实入虚"的艺术造诣。
十六夜玩月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十六夜玩月》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期间。农历八月十六月夜,诗人面对三峡月色,将"金波玉露"的典故与巴东特有的"樵歌""行舟"等地方风物结合,在描绘皎洁月色的同时,透露出"孤城笛愁"的漂泊之感和"巴童不寝"的生趣观察。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拿起器具长久地舀着金波一样清亮的月光,秋夜的露水在月光下晶莹闪光,遍布四方。
关隘山川在月光照射下显得更加宽阔。银河看上去与人很近,与月光辉映,缓缓流动着。
从山谷口的路上归来的打柴人唱着山歌,孤寂的白帝城中笛声扬起,听之使人发愁。
巴地的儿童在这样的月夜借着月光玩耍通宵不睡,深更半夜还有人在月下划船游玩。
注释
(1)旧:久。一说从前。
(2)挹:舀,汲取。
(3)金波:指月光。
(4)爽:明亮,清朗。
(5)传:散布。
(6)玉露:秋天的露水。玉:形容月下露水的晶莹。
(7)关山:关隘山川。
(8)河汉:即天上的银河。
(9)谷口:山谷的出入口。
(10)樵归唱:樵采归来时的唱和声。樵:樵夫,打柴人。
(11)孤城:指白帝城。
(12)笛起愁:笛声一起,令人闻之生愁。
(13)巴童:巴地的儿童。巴: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
(14)浑:全。
(15)寝:睡觉。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十六字令·春望
愁,几片飞花过小楼。
春归否,尚在柳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