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

〔唐代〕杜甫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

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

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

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

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

天寒大羽猎,此物神俱王。

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

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

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

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

当代有位冯绍正,善画猛禽的形象。

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

您拿出这些画,想必要让大家看看那些鸟的模样。

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

它们个个姿态不同都是一脚站立,心中杂念排除,只有一个志向。

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

它们飞得多迅速,赛得过千里马,气势豪雄比得上指挥万人的大将。

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

回想当年的骊山宫,冬天,皇上从含元殿启动仪仗。

天寒大羽猎,此物神俱王。

严寒的天气,举行大规模的围猎,这些禽鸟的精神都变得更加盛旺。

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

当时没有一个平庸无能,个个百发百中,个个勇壮。

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

对着这粉墨摹绘的写真图画,知情人看了都感到惆怅。

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

这年头战乱连年难得有空闲,那些真雄鹰都老死在悬崖叠嶂上。

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它们要为皇上除去狡兔,该站在臂套上准备随时飞翔。

注释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拼音版

yángjiānyòuchūhuàyīngshíèrshàn
jìnshíféngshàozhèngnénghuàzhìniǎoyàng
mínggōngchūnǎichuánzhuàng
shū姿qīngjuéxīnyǒuxiàng
jìnqiānwànrénjiāng
shāngōngdōnghányuánzhàng
tiānhánlièshénwáng
dāngshífáncáibǎizhōngjiēyòngzhuàng
fěnxíngshìjiānshízhěchóuchàng
gànshǎoxiázhēnlǎozhàng
wèijūnchújiǎohuìshìfāngōushàng

作品简介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是杜甫以画鹰为媒介抒写时代感慨的题画诗。前八句写画作本身:以"冯绍正"(开元画家)为参照,赞杨监所绘十二鹰"殊姿独立"的凛然神韵,"疾禁千里"与"气敌万将"的夸张比喻,赋予鹰以超凡气概。后八句转入历史追忆:"骊山羽猎"的盛况反衬"干戈少暇"的现状,"真骨老崖"暗喻英才埋没。尾联"除狡兔"的期待,在"翻鞲上"(挣脱臂套)的意象中,寄托诗人对重振国威的渴望。全诗将绘画鉴赏、盛世追怀与现实忧思熔铸一体。

创作背景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杨监(名不详)为朝廷派往蜀地的监官,携冯绍正画鹰摹本。诗中"骊山羽猎"指玄宗冬狩盛事,"狡兔"喻安史余孽。在吐蕃侵占长安(763年)后的萧条中,这幅盛唐气象的鹰画,触发诗人对"真骨老崖"的时局悲慨。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杨花

〔唐代〕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唐代〕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柳青

〔明代〕吴承恩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