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作品简介

《蒹葭》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以秋日芦苇(蒹葭)起兴,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中“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以蒹葭的脆弱喻示生命的无常,而“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迁,暗含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悲凉。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凉,体现了杜甫晚年沉郁顿挫的诗风。

创作背景

《蒹葭》此诗应系于大历二年(767年)深秋,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时蜀地崔旰之乱刚平,诗人肺疾日笃(见《秋日夔府咏怀》)。诗中蒹葭"花戴雪"的意象,既实写瞿塘峡口秋景,又暗喻白发暮年。"叶沉波"的飘零感,与同期《九日》"竹叶于人既无分"共同构成对生命沉浮的终极叩问。

翻译注释

翻译

芦苇不能保全自己不被折断,在秋风面前,它无可奈何。

雪白的芦花暂时还没有飘落,但已有几处叶子沉入水中。

柔弱的芦苇在春天早早发芽,秋夜一丛丛承受露水侵袭。

在江湖边生长的芦苇虽凋零较迟,但仍怕岁月白白度过。

注释

(1)蒹葭:原指没有长穗的芦苇,亦泛指芦苇。

(2)摧折:指蒹葭被秋风摧残断折。

(3)不自守:不能自保其身。守:一作“与”。

(4)若何:奈何,没有办法。

(5)花戴雪:顶着如雪的花絮。芦花色白,故以雪形容。戴:一作“载”。

(6)几处:一作“堕水”。

(7)叶沉波:枯叶沉入秋波。

(8)春风:一作“春甲”,一作“春苗”。

(9)丛长:一丛丛修长的茎叶。

(10)江湖后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江湖,指南方江汉湖沼。摇落,凋残。

(11)亦恐岁蹉跎:屈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亦,一作“只”。蹉跎(cuōtuó),时间白白流逝。

全文拼音版

jiānjiā
cuīzhéshǒuqiūfēngchuīruò
zànshíhuādàixuěchùchén
ruòchūnfēngzǎocóngzhǎngduō
jiānghòuyáoluòkǒngsuìcuōtuó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更漏子·蕣华浓

〔宋代〕晏殊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红日永,绮筵开。暗随仙驭来。

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眉。此情谁得知。

悲陈陶

〔唐代〕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走马引

〔唐代〕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世难容

〔清代〕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杂诗

〔两汉〕王粲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

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巳冥。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

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苦思行

〔两汉〕曹植

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

下有两真人,举趐翻高飞。

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郁郁西岳颠,石室青葱与天连。

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

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