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雪竹

〔清代〕环山樵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

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

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

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

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

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

缅怀文典可,佳画添几幅。

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大雪伴着北风急催而来,家家户户贫寒的房屋都被白雪覆盖。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

被雪压着的树木尚且难以伸展,万千竹竿更被大雪压倒在地。

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

竹子本有高尚气节,志向直上云霄,却也抵挡不住这雪神的严寒。

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

君子本就心怀谦逊,此刻也甘愿低头屈服。

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

再也没有往日那翠绿茂盛的模样,哪比得上在淇水之畔时的舒展?

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

寒冬的树林全被白雪封盖,何止是竹子独自承受这般严寒。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

耐寒的梅花也难以承受,又岂止竹子在寒风中瑟缩?

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在小窗前读书时,看不见其青翠挺拔的身影。

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

握笔坐在空荡的书斋里,听不到(竹子)簌簌的声响。

缅怀文典可,佳画添几幅。

思念起典籍中竹子的美好,也还可慰藉,这雪景倒能添上几幅不错的画稿。

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

更想到那些在严寒中冻僵的人,他们的艰苦又哪里只是缺肉吃这般简单。

注释

(1)千竿:指数量多。

(2)滕六:说中雪神名,也叫“封六”,此用以指雪。

(3)虚心:谦虚,不自满。

(4)猗猗:美盛貌。

(5)淇澳:指淇澳之畔。

(6)寒林:秋冬之林。

(7)奚第:何只,哪里仅仅。

(8)琅玕:翠竹的美称。

(9)不禁:经受不住。

(10)矗矗:高峻貌。重叠貌。

(11)搦管:指提笔作文。搦:持、拿;管:指毛笔。

(12)文典:文籍典册。

(13)僵卧:躺卧不起。

薛宝钗·雪竹拼音版

xuēbǎochāi··xuězhú
xuěběifēngcuījiājiāpínbái
shùyóunánshēndǎoqiān竿gānzhú
gāojiézhìlíngyúngǎndāngténgliù
jūnběnxīngāntóu
绿zài
hánlínjìnbáifēnglánggān
hánméijīnzhǐjūnsuō
shūxiǎochuāngqiánjiànqīngchùchù
nuòguǎnzuòkōngzhāitīngshēng
miǎn怀huáiwéndiǎnjiāhuàtiān
gèngjiāngrénzhǐshíròu

作品简介

《薛宝钗·雪竹》是清代文人环山樵借《红楼梦》人物抒怀的咏物诗。全诗以薛宝钗观雪竹为叙事框架,通过“玉树难伸”“千竿竹倒”的雪压意象,隐喻才士在严酷环境中的屈抑命运。“高节志凌云”与“甘自低头伏”构成精神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寒梅瑟缩”“琅玕独封”的层层烘托,深化了知识分子集体困境的象征意义。尾联“僵卧人”用袁安卧雪典故,将物质困顿与精神坚守相统一,在古典咏物传统中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薛宝钗·雪竹》此诗应作于清代文字狱盛行时期,作者环山樵(真实身份待考)借红学意象避世抒怀。诗中“滕六”(雪神名)、“淇澳”(《诗经》竹意象)、“琅玕”(仙树)等多重典故的堆叠,折射出乾嘉学派影响下的学术风尚。“薛宝钗”题名既暗合钗黛判词中“雪洞”意象,亦寄托对《红楼梦》刊行后士人处境的重新思考。末句“岂只食无肉”化用苏轼“宁可食无肉”诗,在雅俗转换间透露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与同时期《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形成互文。

相关诗文

早发竹下

〔宋代〕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唐代〕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咏竹

〔南北朝〕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东湖新竹

〔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 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