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代〕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作品简介

《寒食寄郑起侍郎》是北宋诗人杨徽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出郊寻春,满目虽见家家插柳应节,山城仍是一派寂寞冷落光景。颔联更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种种凄清的风物,诗人政治失意的凄黯心境即由此隐然透露。“天寒”两句表达薄酒难以消愁,登高望远只是徒增忧闷的苦况。篇末直叙与故乡、挚友疏隔,离情别绪无谁告语之愁。全诗辞情哀惋,自然流丽。

创作背景

《寒食寄郑起侍郎》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翻译注释

翻译

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

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 一路上细雨萧疏, 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

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 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

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

注释

(1)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

(2)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

(3)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

(4)修竹寺:长着修长竹子的佛寺。

(5)落花村:飘落花朵的村子。

(6)酒薄:酒味淡薄。

(7)迥:远。

(8)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9)故山:故乡。

全文拼音版

hánshízhèngshìláng
qīngmíngshíjiéchūjiāoyuánshānchéngliǔyìngmén
shuǐdànyānxiūzhújīngshūluòhuācūn
tiānhánjiǔbáonánchéngzuìjiǒnglóugāoduànhún
huíshǒushānqiānwàibiéxīnxiàngshuíyán

作者介绍

杨徽之(921—1000),字仲犹,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自幼刻苦好学。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957年(显德四年)举进士甲科。同时登第者有十六人,世宗下令复试,只有杨徽之与李覃、何俨、赵邻几中选。起任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宋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崇尚名节,尤其厌恶违背道义去求取那些不应求取的事情。后来患足疾去世。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杨徽之的诗

相关推荐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松赋

〔唐代〕李绅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寒食清明二首·其二

〔宋代〕刘克庄

过眼年光疾弹丸,桐华半拆燕初还。

汉宫有烛朱门煖,墨突无烟白屋寒。

宁复斗鸡陪戏社,颇思携鹤访孤山。

今年秫与金同价,偶得茅柴且尽欢。

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

〔唐代〕骆宾王

故乡眇千里,离忧积万端。

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

富钩徒有想,贫铗为谁弹。

柳秋风叶脆,荷晓露文团。

晚金丛岸菊,馀佩下幽兰。

伐木伤心易,维桑归去难。

独有孤明月,时照客庭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