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唐代〕杜甫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秦州督领着南面的同谷,驿道伸向西部沙漠。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千座,土居的汉人计以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骏马矫健,驰骋时满身赤汗飞溅,舞蹈时斜戴着毡笠。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也在自夸身手不凡。

注释

(1)州图:《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

(2)同谷:在秦州南,今甘肃成县。

(3)流沙:沙漠。

(4)降虏:指归附的少数民族。

(5)白蹄斜:以白垩其首,舞则头偏,故云。白蹄,即白题,古代匈奴部族所戴的毡笠。蹄,一作“题”。

(6)临洮:地名,在秦州西。其地民风勇劲。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sān
zhōulǐngtóng驿dàochūliúshā
jiàngjiānqiānzhàngrényǒuwànjiā
jiāozhūhànluòbáixié
niánshǎolíntáo西láikuā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秦州组诗中的边塞风物篇。此诗以地理叙事开篇,“州图领同谷”点明秦州(今天水)的战略地位,“驿道出流沙”勾勒出通往西域的交通动脉。中二联“降虏千帐”与“居人万家”的数字对举,展现胡汉杂处的社会生态;“马骄珠汗”的视觉奇观与“胡舞白蹄”的动态捕捉,共同构建出充满异域情调的边城画卷。尾联“临洮子”的自夸,在少年豪情中暗含对尚武风气的隐忧。全诗以史笔写边塞,在风光描写中植入深沉的文化反思,开创了以杂诗形式系统反映区域社会的新范式。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弃官携家流寓秦州。时值安史之乱中期,唐廷抽调陇右兵力平叛,导致西部防务空虚。诗中“降虏千帐”指归附的突厥、党项等部族,“临洮子”代指河西陇右健儿——这些原本戍边的精锐被内调后,当地胡汉势力此消彼长。杜甫敏锐捕捉到这种潜在危机,与后来吐蕃攻陷秦州(公元763年)的历史形成残酷对照。这种将个人流离与边疆危机相联系的视角,使秦州杂诗成为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最珍贵的“诗史”文献。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