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李公见访

〔唐代〕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朴流。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喧,叶密鸣蝉稠。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作品简介

《夏日李公见访》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白描手法记录友人到访的田园趣事。全诗展现三个戏剧性场景:首四句以"暑气薄"与"贫居"的对比,铺垫贵客临门的意外;中八句"隔屋借酒""墙头递醪"的细节,生动呈现邻里互助的淳朴人情;末八句"众鸟斗""鸣蝉稠"的喧闹反衬,在幽默自嘲中升华出"水花晚色"的宁静禅意。诗人以"浊醪""长流"等质朴意象,将简陋待客的窘迫转化为文人雅趣,开创了以俗为雅的日常生活诗学。

创作背景

《夏日李公见访》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初居成都草堂时。"李公"疑为汉中王李瑀(玄宗侄),时贬官蜀地。诗中"城南楼"指草堂位置,"浊醪"(未滤酒)反映战乱中物质匮乏。在安史叛军攻陷洛阳(760年六月)的背景下,此诗以"清风惊秋"暗喻时局,将田园琐事写出历史纵深感。

翻译注释

翻译

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间暑气轻微,于是公子前来与我交游。

贫寒的居室像农家房舍,僻静地靠近在城南楼。

我的邻居十分淳朴,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们求助。

隔着墙壁呼唤西邻:“请问你家有没有酒?”

邻居从墙头递过一坛浊酒,于是开席,俯身畅饮不休。

清风从左右吹进屋里,客人惊讶不已以为到了初秋。

抱歉的是檐下鸟儿太多争斗不止,院中林叶太密蝉鸣太稠。

这繁杂的吵噪声一定使您苦恼,唉,谁说我的茅屋寂爽清幽?

幸而池中的莲花晚来清丽,希望凭着这点景致足以把您挽留。

唯恐坛中酒尽您还不能尽兴,请允许我起身另为您寻求。

注释

(1)远林:即远郊的林子。

(2)薄:稀少,稀薄,指远林暑气稀薄,可以避暑。

(3)过:拜访,探问。

(4)村坞:村庄。村外筑土形成的小土堡叫做“坞”。

(5)僻近:靠近。

(6)浊醪:浊酒。

(7)喧:声音杂乱。

(8)稠:众多。

(9)此物:指蝉。

(10)聒:吵闹。

(11)水花:莲花。

(12)淹留:朴期逗留。

(13)樽:酒杯。

全文拼音版

xiàgōngjiàn访fǎng
yuǎnlínshǔbáogōngziguòyóu
pínlèicūnjìnchéngnánlóu
pángshěchúnsuǒqiú
huàn西jiājièwènyǒujiǔfǒu
qiángtóuguòzhuóláozhǎnliú
qīngfēngzuǒyòuzhìjīngqiū
cháoduōzhòngniǎoxuānmíngchánchóu
zāoguāshúwèiyōu
shuǐhuāwǎnjìngshùchōngyānliú
kǒngzūnzhōngjǐngèngwèijūnmóu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夏夜宿表兄话旧

〔唐代〕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夏夜即事

〔清代〕曹雪芹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官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窗卷朱楼罢晚妆。

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

〔宋代〕陈与义

清池不受暑,幽讨起予病。

长安车辙边,有此荷万柄。

是身惟可懒,共寄无尽兴。

鱼游水底凉,鸟语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清风不负客,意重百金赠。

聊将两鬓蓬,起照千丈镜。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梁王今何许?柳色几衰盛。

人生行乐耳,诗律已其剩。

邂逅一樽酒,它年五君咏。

重期踏月来,夜半啸烟艇。

夏花明

〔唐代〕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日

〔宋代〕寇凖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