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叟传

〔明代〕袁宏道

醉叟者,不知何地人,亦不言其姓字,以其常醉,呼曰醉叟。岁一游荆澧间,冠七梁冠,衣绣衣,高权阔辅,修髯便腹,望之如悍将军。

年可五十馀,无伴侣弟子。手提一黄竹篮,尽日酣沉,白昼如寐。百步之外,糟风逆鼻。遍巷陌索酒,顷刻数十馀家,醉态如初。不谷食,唯啖蜈蚣、蜘蛛、癞虾䗫,及一切虫蚁之类。市儿惊骇,争握诸毒以供,一游行时,随而观者常百馀人。人有侮之者,漫作数语,多中其阴事,其人骇而反走。篮中尝畜乾蜈蚣数十条。问之,则曰:“天寒酒可得,此物不可得也。”

伯修予告时,初闻以为传言者过,召而饮之。童子觅毒虫十馀种进,皆生啖之。诸小虫浸渍杯中,如鸡在醢,与酒俱尽。蜈蚣长五六寸者,夹以柏叶,去其钳,生置口中,赤爪狞狞曲伸唇髭间,见者肌栗。叟方得意大嚼,如饭熊白豚乳也。问诸味孰佳?

叟曰:“蝎味大佳,惜南中不可得。蜈蚣次之,蜘蛛小者胜。独蚁不可多食,多食则闷。”

问食之有何益?曰:“无益,直戏耳。”

后与余往来渐熟,每来踞坐砌间,呼酒痛饮,或以客礼礼之,即不乐。信口浪谈,事多怪诞。每数十数,必有一二说入微者。诘之不答,再诘之,即佯以他辞对。

一日,偕诸舅出游,谈及金、焦之胜,道值叟,二舅言某年曾登金山。叟笑曰:“得非某参戎置酒,某幕客相从乎?”

二舅惊愕,诘其故,不答。后有人窃窥其篮,见有若告身者,或云曾为彼中万户,理亦有之。

叟踪迹怪异,居止无所,晚宿古庙,或阛阛檐下。口中常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凡行住坐眠,及对谈之时,皆呼此二语。有询其故者,叟终不对。往余赴部时,犹见之沙市,今不知在何所矣。

石公曰:“余于市肆间,每见异人,恨不得其踪迹。因叹山林岩壑,异人之所窟宅,见于市肆者,十一耳。至于史册所记稗官所书又不过市肆之十一其人既无自见之心所与游又皆屠沽市贩游僧乞食之辈贤士大夫知而传之者几何?余往闻澧州有冠仙姑及一瓢道人。近日武,汉之间,有数人行事亦怪,有一人类知道者。噫,岂所谓龙德而隐者哉!”

作品简介

《醉叟传》是袁宏道最优秀的传记作品,文中将醉叟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地生动鲜明,如在目前。醉叟行为怪诞,不像此世间人,倒像看穿了凡人世界,了悟了人生真谛的仙人。此一人物形象,是作者内心敬佩又向往的人物,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意志融入其中,成功刻画了这个神奇的人物形象。

翻译注释

翻译

醉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他姓什么叫什么,因为他经常处于喝醉的状态,就叫他醉叟。有一年他在荆澧一带游历,戴着一品高帽,穿着锦绣衣服,高颧骨阔腮帮,鬍鬚修长,大腹便便,看去像一个勇武的将军。

年龄大约五十多岁,没有妻子儿女。手中提着一个黄色的竹篮,整天醉醺醺的,白天好像没有醒过。百步以外的地方,酒气冲鼻。他在街上到处讨酒喝,一会儿就是几十家,喝完后醉态跟没喝前一样。他不吃谷物,只吃蜈蚣、蜘蛛、癞虾和一切小虫蚂蚁之类的东西。市中小儿都很惊奇,争着拿出各种毒虫给他吃。他出行时,跟随观看的人常常有一百多人。有侮辱他的人,他只是轻轻说出几句话,大多击中那人的隐秘私事,那人惊骇转身就走。他的竹篮中曾储备烘乾的蜈蚣几十条。询问他,就说:“天冷的时候,酒能得到,这个东西可就不能得到罗。”

袁宗道告假还乡的时候,刚开始认为,那些传言言过其实,叫来与他饮酒。仆人找来几十条毒虫给他,他都把它们活吃了。一些小虫泡在酒杯中,就像罐子里炖的鸡,跟酒一起喝下去了。蜈蚣有五六寸长的,就用柏枝夹着,除去它的钳夹,活着放进口中,红色的爪子在嘴唇鬍鬚间扭来扭去,看的人都起了鸡皮疙瘩。而醉叟正得意地大嚼,好像吃的是猪肉米饭。问他毒虫的味道哪一种最好?

醉叟说:“蝎子的味道最好,可惜南方中原都不能找到。蜈蚣的味道次之,小的蜘蛛的味道优美。只有蚂蚁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就闷。”

问他吃毒虫有什么益处,回答说:“没有益处,只是好玩而已。”

后来跟我来往熟悉了,每次来就盘腿坐在台阶上,呼酒痛饮,有时用客人的礼节礼待他,他就不高兴。他随口漫谈,事情大多怪诞,每几十件事情中,一定有一二件事是细致入微、深刻的。询问他,他却不回答了,再问,就假装用其他的话来搪塞。

一天,带着几个舅舅到外面游玩,说道金、焦的胜景,谈到那个醉叟。二舅说有一年曾跟他一起登金山,醉叟笑着说:“如果不是某某参戎,某某怎会做你的幕僚呢?”

二舅惊愕,询问原故,醉叟不再回答。后来有人暗中查看他的竹篮,看见好像有一个官职委任状,有人说他曾经是万户(官名),道理也是有的。

醉叟的行踪飘忽,行为怪异,居无定所,晚上有时住在古庙,有时就住在别人的屋檐下。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凡是行住坐眠,和跟他谈话的时候,都会说这句话。有人询问这句话的缘由,醉叟始终没有回答。我在到户部上任时,还在沙市看见过他,现在不知他在什么地方了。

注释

(1)荆:今湖北一带。

(2)澧:河流名,在今湖南境内。

(3)七梁冠:有七道横脊的帽子。梁,帽子上的横脊。梁冠上的梁数是明朝时期的王公大臣区分品级的人的一种方法,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珮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

(4)高权阔辅:高颧骨阔腮帮。权,通“颧”。辅,腮颊。

(5)阴事:隐密不愿让人知道的事。

(6)伯修:袁宗道,宏道长兄。

(7)予告:官吏获准休假。

(8)参戎:明、清时武官参将,俗称参戎。

(9)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

(10)万户:元代官名,为世袭军职,有上、中、下三等。

(1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

(12)澧:河流名,在今湖南境内。

全文拼音版

zuìsǒuchuán
zuìsǒuzhězhīrényánxìngchángzuìyuēzuìsǒusuìyóujīngjiānguānliángguānxiùgāoquánkuòxiūrán便biànwàngzhīhànjiāngjūn
niánshíbànzishǒuhuángzhúlánjǐnhānchénbáizhòumèibǎizhīwàizāofēngbiànxiàngsuǒjiǔqǐngshùshíjiāzuìtàichūshíwéidàngōngzhīzhūlàixiāqièchóngzhīlèishìérjīnghàizhēngzhūgōngyóuxíngshísuíérguānzhěchángbǎirénrényǒuzhīzhěmànzuòshùduōzhōngyīnshìrénhàiérfǎnzǒulánzhōngchángchùgāngōngshùshítiáowènzhīyuētiānhánjiǔ
xiūgàoshíchūwénwèichuányánzhěguòzhàoéryǐnzhītóngzichóngshízhǒngjìnjiēshēngdànzhīzhūxiǎochóngjìnbēizhōngzàihǎijiǔjǐngōngzhǎngliùcùnzhějiābǎiqiánshēngzhìkǒuzhōngchìzhǎoníngníngshēnchúnjiānjiànzhěsǒufāngjuéfànxióngbáitúnwènzhūwèishújiā
sǒuyuēxiēwèijiānánzhōnggōngzhīzhīzhūxiǎozhěshèngduōshíduōshímèn
wènshízhīyǒuyuēzhíěr
hòuwǎngláijiànshúměiláizuòjiānjiǔtòngyǐnhuòzhīxìnkǒulàngtánshìduōguàidànměishùshíshùyǒuèrshuōwēizhězhīzàizhīyángduì
xiézhūjiùchūyóutánjīnjiāozhīshèngdàozhísǒuèrjiùyánmǒuniáncéngdēngjīnshānsǒuxiàoyuēfēimǒucānróngzhìjiǔmǒuxiāngcóng
èrjiùjīngèhòuyǒurénqièkuīlánjiànyǒuruògàoshēnzhěhuòyúncéngwèizhōngwànyǒuzhī
sǒuzōngguàizhǐsuǒwǎn宿miàohuòhuánhuányánxiàkǒuzhōngchángwànguīguīchùfánxíngzhùzuòmiánduìtánzhīshíjiēèryǒuxúnzhěsǒuzhōngduìwǎngshíyóujiànzhīshāshìjīnzhīzàisuǒ
shígōngyuēshìjiānměijiànrénhènzōngyīntànshānlínyánrénzhīsuǒzháijiànshìzhěshíěrzhìshǐsuǒbàiguānsuǒshūyòuguòshìzhīshírénjiànzhīxīnsuǒyóuyòujiēshìfànyóusēngshízhībèixiánshìzhīérchuánzhīzhěwǎngwénzhōuyǒuguānxiānpiáodàorénjìnhànzhījiānyǒushùrénxíngshìguàiyǒurénlèizhīdàozhěsuǒwèilóngéryǐnzhězāi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领袖。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创"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之风。其散文清新流畅,小品文尤佳,《满井游记》《虎丘记》等写景抒怀,活泼自然。诗作真率浅白,多写闲适生活。著有《袁中郎全集》,其文学革新思想对晚明"性灵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之一。

袁宏道的诗

相关推荐

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

〔宋代〕吴文英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醉落魄·咏鹰

〔清代〕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醉乡记

〔唐代〕王绩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

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

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醉落魄·丙寅中秋

〔宋代〕郭应祥

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听吾语。当年弄影婆娑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醉白堂记

〔宋代〕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