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韬光禅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寄韬光禅师》作于宝历元年至二年(825—826年)期间。当时诗人任苏州刺史,写下这首诗寄给杭州天竺寺的韬光禅师。
翻译注释
翻译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
遥想我的宗师行道的地方,飘着天香的桂子落纷纷。
注释
(1)韬光:杭州灵隐寺僧人。
(2)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3)上界:天上。
(4)下界:人间。
(5)师:对佛教徒的尊称。
(6)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
(7)天香:指拜佛的香烟。
(8)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寄赠吴门故人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覆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寄远十一首·其七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
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淡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动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寄隐居士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寄内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寄赞上人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寄洪昉思
垂堂高坐本难安,身外鸿毛掷一官。
独抱焦桐俯流水,哀音还为董庭兰。
寄黄刘二尊师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
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
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寄华岳孙逸人
灵岳几千仞,老松逾百寻。
攀崖仍蹑壁,啖叶复眠阴。
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
唯应逢阮籍,长啸作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