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歌

〔两汉〕汉乐府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作品简介

《匈奴歌》是汉代匈奴人创作的一首歌谣。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匈奴歌》仅四句二十四个字,却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曾两次征讨匈奴,第一次过焉支山一千多里,第二次攻入祁遵山。《匈奴歌》的创作,当在这两次征战之后不久。

翻译注释

翻译

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失去了祁连山,使我们丧失了良好的牧场,牲畜不能繁殖。我们是多么凄伤啊!

注释

(1)焉支山:又叫燕支山、胭脂山、删丹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以西、山丹县东南。因出产大黄,当地又叫大黄山。

(2)令:使。

(3)颜色:指胭脂,一种红色的化妆用品。焉支山北面生长一种越年生草本植物红花,它的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匈奴族妇女即采捋红花的花瓣制成胭脂,作为化妆用品。

(4)祁连山:就是天山。匈奴把“天”叫作“祁连”。

(5)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这里泛指牲畜。

(6)蕃息:繁殖生长。

全文拼音版

xiōng
shīyānzhīshānlìngyán
shīliánshān使shǐliùchùfán

作者介绍

汉乐府是西汉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亦指由其采集、创作并演唱的诗歌总称。其职能为制礼作乐、采集民歌,由此保存了大量民间歌辞。乐府诗语言质朴,叙事性强,真实反映了汉代社会风貌与人民情感,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名篇。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五言诗与叙事诗的发展,是《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汇集。

相关推荐

水仙子·怀古

〔元代〕张可久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

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安定城楼

〔唐代〕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小桃红·春

〔元代〕马致远

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

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鬻海歌

〔宋代〕柳永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

〔宋代〕姜夔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织妇叹

〔宋代〕戴复古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鹧鸪天·丁已除夕

〔宋代〕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

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

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

〔宋代〕黄庭坚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似十三馀,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