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真谛寺禅师

〔唐代〕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作品简介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登山所见的烟霞山嶂的远景;颔联写登上山后所见的冻泉、晴雪的近景;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拜谒禅师后自己的感悟。全诗写景细腻,字句甚工,写情真挚,充满禅意。

创作背景

《谒真谛寺禅师》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诗人寓居夔州时期。诗人于某天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写下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

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

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注释

(1)兰若:亦称阿兰若,梵文音译,原意为寂静、空闲处,一原指比丘修行处,后泛指一般佛寺。

(2)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4)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5)卜宅:选择住宅。

全文拼音版

zhēnchánshī
lánruòshāngāochùyānxiázhàngzhòng
dòngquánshíqíngxuěluòzhǎngsōng
wènkànshīwàngguānshēnxiàngjiǔyōng
wèinéngzibozháijìnqiánfē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谒文山祠

〔明代〕边贡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谒金门·愁脉脉

〔宋代〕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谒金门·秋兴

〔宋代〕苏轼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谒金门·春雨足

〔唐代〕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谒金门·秋感

〔宋代〕苏轼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月明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